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19年10月14日

“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团队

武汉大学

团队带头人:侯浩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7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在场地土壤污染治理、环境功能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武汉CBD复合污染场地修复、滇池生态清淤、大亚湾核废料安全处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五矿集团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

2015年07月14日

毒害有机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李爱民教授 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爱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37
能源环保
李爱民,南京大学教授,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和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水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项。在有机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再生水制备与生态利用,饮用水安全保障开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发的技术服务200余家企业,建立了80余项工程,,支撑江苏沿海化工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淮河水质的持续改善。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600余万元。

2021年09月30日

智慧能源技术-钟崴团队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钟崴
职称:
团队编号:10070
能源环保
钟崴教授,正高级,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节能环保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区域供热》杂志编委。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获得者。目前已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4项科技成果经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 本团队拥有核心人员10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1人、博士6人,硕士7人。团队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和北京市科委“蓝天工程”重点项目、上海市经信委大数据发展专项等科研项目合计100余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1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奖技术类一等奖1项。 团队承担及参与了多个行业领先的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北京、上海、郑州、济南、天津、南京、沈阳、杭州、无锡等20多个重点城市。

2019年09月18日

能源材料及器件创新——黄昊教授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41
能源环保
黄昊,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辽宁省能源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为本团队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7人、副教授4 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燃料电池双极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在相关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河南电池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碳基新材料技术—热管理与摩擦复合材料团队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成猛
职称:
团队编号:10017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陈成猛,研究员,博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三晋英才”拔尖骨干,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科院煤化所课题组长,中科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石墨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先进炭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主持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授权专利32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主持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8项。 刘占军,研究员,博导,中科院煤化所课题组长、学术带头人、太原市高端创新人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一直从事特种炭/石墨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项,制定供货石墨材料标准5项,开发的高端炭/石墨在市销售产品8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1项。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专利授权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先进炭材料与器件研究、特种炭/石墨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的石墨烯产品、高端炭/石墨产品,已在航天军工等领域中得到应用。与中国航天、中国电子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科研总经费达9000万元。

2019年10月16日

轨道交通电工新技术——杨中平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中平
职称:
团队编号:09781
能源环保
杨中平,教授,专注于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技术、节能技术、优化设计技术、超级电容及电池储能技术研究。多次作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项目,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金山轨道交通论坛。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32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现代有轨电车移动式非接触供电系统、轨道交通车辆及供电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成果已在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893万元。

2014年06月10日

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爱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8
能源环保
本团队是张全兴院士大团队的一部分,近十余年,依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从事以树脂吸附技术为核心的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治理及其资源化研究,该类技术不仅能大幅度削减有毒污染物排放量,而且可高效回收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并使部分废水得到回用,受到工业企业的欢迎,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同。2002年,团队以技术支撑,组建了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为江苏南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有毒污染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为本团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践平台;2004年,依托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8年发展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2009年又被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为了支撑苏北及淮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立了“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2013年为了发展环保战略新兴产业,又成立了“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2007年以来,本团队在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以及饮用水安全的迫切需求,重点研发了系列以磁性树脂吸附净化为核心的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以及饮用水深度净化技术,在江苏联发集团有限公司、常州老三印染有限公司、郑州中原纺织工业园区以及常州前杨纺织工业园建成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工业化装置,在盐城大丰自来水厂建成饮用水深度净化装置。 目前,以本团队为主要技术支撑,成功构建了从应用基础研究(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孵化(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成果推广(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 本团队现有教师13名,其中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人才3人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次;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淮河项目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近5年来,主持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及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10余项,并承担部省级科技项目20多项;在全国11个省份近30家企业、6个化工园区,建立了100余套工程装置,年处理有毒有机废水达3000多万吨,并从废水中回收化工原料7万吨,价值2.0亿元;“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成果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成果获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本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创新团队;2010年与潘丙才教授团队联合获准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2012年被评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海洋环境与工程应用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林缅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91
能源环保 其他
林缅,研究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近5年承担国家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发表SCI论文15篇,专利与软件15项。在海洋管道安全评估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该成果已被中石油公司所使用。

2015年07月24日

新材料技术——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9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苏旭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材料表面处理热浸镀锌领域、材料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果已在株冶、上海宝钢等企业得到应用。与江苏国强、攀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21年10月08日

先进激光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及其产业化团队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张志荣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085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其他
张志荣,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研究员,光子器件与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激光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余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共5项,省部级项目8项、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软件登记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制定团标和国标各1项,企业标准8项,新产品鉴定4项,技术入股及现金转化科技成果6项。在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气体成分测量、光纤传感技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物质成分测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上述成果已在煤矿、冶金、石化、结构健康、管道泄漏、周界安防、铁路安全运维、环境大气监测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宝武钢铁集团、扬子石化、上海石化、国投新集煤矿等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30日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海水淡化组——沈胜强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胜强
职称:
团队编号:10056
能源环保
沈胜强,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能海水淡化技术工工作组专家,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海水淡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核心期刊《热科学与技术》主编。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科技成果奖,获辽宁省优秀专家,大连市优秀专家、领军人才称号。 沈胜强教授科研团队目前主持多个科研平台建设,致力于实现大型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的国产化。以学校研究院为平台,利用平台优势形成稳定的技术研发、转化、应用机制,加强海水淡化、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动国际一流的海水淡化技术研发。 团队已完成包括热法海水淡化首台国产化装置、国际首套完全利用工业余热的海水淡化装置、中国首套海洋平台核能海水淡化装置等,团队的技术能力已经处于国际前沿。目前有多个项目正在洽谈或筹备之中。例如计划建于辽西的1.0万吨/日核能海水淡化装置,投资预算约1亿元人民币,属于国家重大专项支持领域;大连某热电厂计划建设2万吨/日高倍浓缩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装置,工程投资约1.5亿元。此外,该团队承担了中国工程院“大规模海水淡化西输战略研究”课题,正在积极推进海水淡化的大规模发展,为我国干旱地区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019年10月18日

利用肠道菌群修复环境污染物技术——环境微生物团队

兰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祥锴
职称:
团队编号:09808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李祥锴,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1人,青年研究员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35篇,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发明专利3件;实审2件。撰写专著两部。在肠道修复重金属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金川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2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