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15年07月21日

叶片泵现代设计和测试技术——刘厚林团队

省产研院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刘厚林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332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刘厚林,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团队拥有博士学位的核心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博导1人,副研究员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项目24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发表 SCI 论文23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叶片泵优化设计,内部真实流动CFD分析及试验测量,测试技术和试验台设计开发,特种泵和流体机械新产品新技术定制、咨询、培训及社会服务。 多工况技术已在核电余热排出泵、舰船用泵等重要产品中得到应用;高抗汽蚀设计在航空燃油泵中得到应用。与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日本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中航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200万元。研究成果被国内外200多个用户使用。

2015年07月21日

红外&纳米光电子技术——王一丁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一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16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王一丁,国家科技部高技术(863)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9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1项……。发表SCI论文180篇,获专利授权2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在红外瓦斯传感器、红外一氧化碳传感器、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成果已在农业菜篮子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吉林省科英激光技术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48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大气与海洋科学——古瑜团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团队带头人:古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462
能源环保
古瑜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科学系博士学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3人,硕士2人。包括技术研发及市场人员。团队成员王晓春2015年创建南京海维斯海洋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利用云计算技术,致力于专业用户的海洋气象信息服务。 公司2016年1月获选入选国务院侨办江苏南京“侨梦苑” 项目,2016年9月入选“创业浦口”项目。目前已有客户。

2017年09月21日

河湖水生态修复

长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红忠
职称:
团队编号:09213
能源环保
常州上善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充满生机和蓬勃发展的企业,目前公司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有丰富的污水处理经验,团队骨干年轻且富有创新精神,其中姚华明博士是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目前还担任美国国际水资源与能源管理公司副总裁,可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2023年07月22日

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能源互联网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曹军威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01
能源环保
曹军威,男,博士,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专家、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中心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等。1991年至1998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硕士毕业;2001年英国Warwick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2002年至2006年先后在德国NEC欧洲实验室和美国MIT/LIGO实验室任Research Scientist;2006年回清华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士10余人,工程师10余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和电网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近10年科研总经费5000万元以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3万余次,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能源互联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南方电网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山东美凯通信基站微电网产业化项目等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正在积极开展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示范应用和产业规模化推广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Professor Greg Leslie Greg Leslie 教授

新南威尔士大学

团队带头人:Chao Ji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74
能源环保
Greg Leslie教授是联合国教科文膜科学技术中心的主任。他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水和养分的循环。他们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来提高膜的性能处理回收水和养分从市政和工业废水。特别是他在批判性分析聚合物的性能和陶瓷膜在海水淡化、水回收,生物燃料和肉屠宰场的应用程序。

2023年07月22日

固废资源化与再生材料——辛宝平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辛宝平
职称:
团队编号:10310
能源环保
辛宝平,工业废物/涉重危废资源化利用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湿法冶金分会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冶金学会环境污染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危废处理处置技术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危险废物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Waste Management》《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1区)40篇,发明专利30余项。团队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硕士30人。在国际上首次创制了涉重危废、金属5分法、三维属性及精细化分级分类等系列概念并构建涉重危废资源化利用的理论体系;率先将膜生物反应器(MBR) 引入生物沥浸领域,解决了生物沥浸技术周期长、处理量小的行业难题;撰写了涉重危废资源化利用方面的首部专著;主持了全国涉重危废产废和处置行业发展现状及技术需求的首次调研;主持研发涉重危废行业首套100 m3级电镀污泥有价金属生物沥浸-循环富集成套设备和工艺;提出的固废高值资源化理论和研发的高值资源化技术工艺和成套装备已在若干领域完成中试并开展应用示范。

2015年10月29日

先进制造技术团队

江苏海洋大学

团队带头人:彭安华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8524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彭安华,博士,副教授,发表论文近70篇,SCI收录2篇,EI收录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该团队由7人组成,教授3人,副教授4人。2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人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1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2项,市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7篇,获专利授权10项,出版专著1部,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在先进材料、复杂特殊零件的高效高性能制备加工与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连云港东睦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瀚能电气有限公司、卓然(靖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12万元。

2021年07月11日

清洁能源材料

南京晓庄学院

团队带头人:刘苏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31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2 人。获奖:江苏省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江苏省高等教学管理研究会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全国“挑战杯”江苏省选拔赛三等奖及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团体奖(指导老师)。

2017年09月21日

Professor Vicki Chen

新南威尔士大学

团队带头人:Vicki Chen
职称:
团队编号:09278
能源环保
Vicki Chen教授目前担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陈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荣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在2006年至2014年期间,她担任联合国教科文膜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目前陈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研究方向集中于:胶体与大分子有机物的膜污染研究、震动膜系统、中空纤维膜组件设计、生物分离技术、纳米掺杂膜技术、仿生膜技术、膜蒸馏与结晶技术、膜抗污染功能研究、温室气体的膜分离技术。在获得多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基金支持外,陈教授与澳大利亚聚合物联合研发中心、温室气体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海水淡化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减排节能中心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同时陈教授兼任海水淡化国家实验室专家组成员、澳大利亚膜协会资深会士、国际膜技术研究顶级期刊《膜科学》与《脱盐》杂志编委。

2015年07月20日

膜科学技术研究所——范益群团队

省产研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范益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239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范益群,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南京首批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讲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863计划2项。发表SCI论文49余篇,获专利授权3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陶瓷膜制备技术和膜分离集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特种陶瓷膜油液净化技术”成果已在钢铁冷轧含油乳化液废水处理、机械加工含油乳化液废水处理、冷轧薄板生产线含油乳化液废水、发动机生产线含油乳化液废水处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成为国内主流钢厂冷轧乳化液废水处理首选技术。并建成两套年处理1000吨废润滑油净化、再生示范工程,产品回收率达到70%~90%,产品质量满足使用要求 (油液中含水量低于150ppm,机械杂质含量降低至0,油品清洁度达到美国航空标准NAS 5级)。与钢铁、汽车、环保等领域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174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过程系统工程团队

青岛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项曙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298
能源环保
项曙光,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流程工业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委员、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工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化工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国际管理标准协会副会长、《化工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及《山东化工》期刊编委。本团队围绕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过程科技软件研发与应用、过程动态模拟与仿真、过程节能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在化工中的应用、化工过程安全、过程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方向进行研究,重点在石油化工过程模拟软件开发、化工过程故障诊断、MDI制造技术以及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团队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5项目,青年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企业横向项目30余项。与烟台万华联合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打破了国外公司对MDI制造技术的垄断。MDI制造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实际装置的改造,年纯增直接经济效益亿元以上。自主开发氯丙醇皂化反应-分离技术成功用于十大胜华环氧丙烷扩能改造项目,企业年纯增直接经济效益2000万元以上。另外,动态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软件商业化,在30余家化工企业和高校推广使用。近年来,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Energy&Fuel、Fluid Phase Equilibria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0余件,软件著作权10余件。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