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14年06月17日

纳米能源材料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阚二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通过理论模拟,解决材料研制中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主要研究对象为太阳能材料,电池材料,生物制药等方面。

2014年06月17日

民爆安全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倪欧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49
能源环保
团队成员来自国家民用爆破器材检验检测中心与南京理工大学安全工程系骨干力量,在民用爆炸领域具有多年研究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16年06月03日

工业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工程应用研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韩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8887
能源环保
韩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321领军型人才。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工业支撑项目,广东省产学研基金等6项。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向企业转让发明专利4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机械蒸汽再压缩(MVR)蒸发浓缩、低温热泵蒸发浓缩、高效节能型干燥、新型快速低温干燥、ORC低温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制冷、强腐蚀性物料蒸发传热、节能型降温结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特别是机械蒸汽再压缩相关成果已经在蒸发结晶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节能达到60%以上,其MVR产学研单位江苏乐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成功上市。

2017年09月21日

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校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07
能源环保
张校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先进化学蓄电技术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2006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15年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Fellow)。2012年1-4月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1项。目前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3项。迄今作为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SCI他引超过6000余次,单篇引用最高400余次,连续三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15、2016年)及Highly Cited Researcher by Thomson Reuters(2016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近5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千人计划1人、教授4人、特聘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5人、博导4人。近5年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在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高比能金属二次电池(锂硫电池、锂空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的构建和优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型成果,现与中航锂电(江苏)有限公司、南通海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和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集盛星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恒通照明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千万元。

2015年08月10日

微系统集成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娄文忠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娄文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617
能源环保
学科带头人娄文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系统设计等方面科研工作。课题组现有科研人员2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及博士后4人、博士与硕士12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先后承担该领域多项预研课题,并参加了多项预研和型号研制,从事多项国家“985”研制任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近5年发表SCI论文30余篇,EI论文120余篇,发表专著5本,获得授权专利6项,受理专利23项。 本研究所涉及加工、试验与集成依托国家投资近亿元和985建设的国内一流智能感知与探测、信息化与网络化设计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16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380余台,固定资产90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张全兴院士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全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4
能源环保
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在国内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以及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至今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49篇),获准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和美、英、日等国专利8项(其中40多项已获工程应用);已在全国各地建立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业装置100多套,为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质安全和众多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合成、性能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08月18日

下一代网络与智能计算(NEIC)关键技术——王进教授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01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其他
苏州大学下一代网络和智能计算实验室专注于研究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嵌入式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在研究团队方面,由校内的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博士后/讲师、3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以及20余名本科生组成。此外,还包括校外合作教授2名(香港城市大学汪建平教授、波多黎各大学吕可劼教授)。在研究项目方面,已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多项。共发表/录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EEE TCC、TPDS、TVT、TMM等)和会议论文(IEEE INFOCOM、ICDCS、IWQoS等)150余篇。共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16项)。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和高昂的研发热情。 团队所在的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 学院现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软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网络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物联网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等本科专业。 团队负责人王进教授,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双创”科技副总,苏州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苏州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化功能材料——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突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在J. Am.Chem.Soc、Adv. Mater. Angew.Chem.In.Ed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0篇,获专利授权40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纳米环保吸附材料、多进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吸附材料成果已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机工业废水和废气吸附回收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苏州天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海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过程强化与高端装备制造——凌祥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凌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68
能源环保
凌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高效新型的紧凑式换热器成果已在高炉鼓风除湿、余热回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扬子、沙钢、南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光伏材料、器件及应用研发——苏晓东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晓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6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苏晓东 博士、教授,苏州大学阿特斯光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新型光伏材料、高效多晶黑硅电池产线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超1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能源材料、器件与装备——丁建宁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建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4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丁建宁,男,1966年出生,江苏丹徒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装备、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负责人,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机械学科会评特邀评委,是《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和《friction》等学术刊物 编委。曾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现为常州大学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市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本团队现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1人。承担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18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开发了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与江苏中能和洛阳中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制出专门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的多腔室的、机械手自动传递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设备。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光学功能材料与激光技术创新团队

江苏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德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6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沈德元,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双创人才、省六大高峰人才入选者。“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江苏省“激光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0余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15项。发表SCI论文约150篇,获专利授权5项。在高功率中红外激光技术和透明陶瓷等先进光学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苏州安洁科技、苏州德龙激光、江苏大族粤铭激光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及学科建设总经费达4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