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14年07月25日

土壤生态学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55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针对我国土壤退化以及农田污染问题,重点研究土壤肥力质量演变和农业土、水环境退化的生态过程,研发高效、安全的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和土水污染修复技术与装备,为江苏省耕地质量建设及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污染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2015年07月24日

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与工程科技创新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国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8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8人、副教授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1项,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在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采光场示范工程、高效利用反应热副产工业蒸汽的热法磷酸生产中得到应用。与常州龙腾太阳能热电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福昌环保科技集团等3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50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精细石油化工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陈群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689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团队负责人陈群,男,1963年7月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理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中石化集团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共 83 篇,其中重要 67 篇,核心 16 篇,申请专利18项,获专利授权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双酚A生产、乙二醇精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通星辰材料、扬子石化、漂莱特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997万元。

2014年09月11日

新能源材料、器件与装备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建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90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丁建宁,男,1966年出生,江苏丹徒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装备、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负责人,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机械学科会评特邀评委,是《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和《friction》等学术刊物 编委。曾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现为常州大学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市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本团队现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1人。承担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18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开发了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与江苏中能和洛阳中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制出专门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的多腔室的、机械手自动传递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设备。

2015年07月24日

新材料技术——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9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苏旭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材料表面处理热浸镀锌领域、材料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果已在株冶、上海宝钢等企业得到应用。与江苏国强、攀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5年09月06日

高端LED研发设计团队

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78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依托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在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成功实现LED照明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所取得的一系列相关技术优势,致力于高端LED照明产品的研发、LED芯片级测试与筛选、LED照明产品的工程化综合测试、试验与评价。团队紧紧围绕LED照明产品设计与研发、开展LED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紧盯LED应用技术发展方向,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端LED产品设计研发。同时,开展LED测试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科技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测试设备。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和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014年11月10日

光子探测技术团队

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向阳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782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团队是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航天探测器方面的研制技术基础,集中在红外及紫外光子探测器的研制和相关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向民用和工业应用等相关方面转化。在红外探测器及应用领域,实验室成功实现了用于列车轴温监测的红外传感器产品的小批量生产,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在紫外探测器及应用领域,实验室以日盲式紫外焦平面器件为核心技术,开展了包括紫外化工、生物学、火灾预警和智能电网电晕放电监测等领域的研究。

2014年11月10日

低温制冷工程技术团队

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吴亦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783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本团队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转移转化的技术成果——气动式斯特林制冷机技术基础上,针对民用市场需求,结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已经具备的1W/80K气动斯特林制冷机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更大冷量气动式微型斯特林制冷机研制。其主要在高效直线电机设计、气动运行机理、整机轻量化设计、高可靠性长寿命、电控箱小型化以及产业化性能和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2014年11月10日

清洁生产

常州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公应
职称:其他类正高级
团队编号:0578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其他
主要在绿色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医药中间体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江苏省化学工业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主要领域:1)高分子乳液及聚合技术;2)绿色新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3)催化新材料;4)精细化学品制备技术与工艺;5)药物及中间体合成工艺;6)清洁生产技术

2014年11月14日

LED团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军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03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现代农业
中科院半导体所半导体照明团队,骨干成员的研究领域和专长覆盖LED产业上中下游各个阶段。承担多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围绕国家重大计划,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研究为切入点,探索半导体照明技术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突破了多项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团队曾经开发了具有正装、倒装和垂直结构的Si、GaN和Sapphire基的GaN LED芯片多种技术路线,与产业完全对接,具有为产业研发提供准Foundry的能力。 具有为研发和工程化技术开发提供测试分析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2015年07月27日

凹凸棒石黏土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爱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08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研发团队负责人,王爱勤,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凹土功能材料应用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凹凸棒石粘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盱眙县凹土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盱眙凹凸棒石粘土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6人。多年来致力于黏土资源高值化利用及其功能材料研究,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是国内外发表凹凸棒石SCI论文最多的团队,获专利授权22项,出版《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及其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和《凹凸棒石黏土应用研究》2部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硅酸盐学会基础研究类二等奖1项,产学研创新成果奖1项。在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表面功能改性技术与纳米功能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出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纳米化技术、凹凸棒石纳米无机凝胶、凹凸棒石黏土高效棕榈油脱色剂、凹凸棒石黏土霉菌毒素吸附剂等多个产品,其中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技术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凹凸棒石纳米无机凝胶获2014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本研究团队依托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凹凸棒黏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为背景,以科学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以学科积累为基础,针对凹凸棒石黏土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材料复合和技术集成,加强源头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加强高端产品开发,重点解决科学问题,为凹凸棒石黏土产业链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解决项目源,同时为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为了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依靠科技推动凹土产业的科技创新,本着“优势互补、院地合作、讲求实效、产研共赢”的原则,2010年6月,盱眙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盱眙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二级法人单位)。中心建设得到2010年江苏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项目的支持。中心以“集聚人才、突破技术、服务产业”为宗旨,以高水平研究开发队伍建设和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的搭建为核心,以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为先导,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凹土产业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关键先进技术为目标,针对盱眙凹土的特点,开展科技攻关,开发了凹土系列高端产品,为凹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4年11月19日

魏庆来企业能源优化调度管理平行控制专家团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魏庆来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11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其他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非常先进和完备的理论研究条件以及实用的硬件平台,为理论研究得以在实际系统中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曾承担或正在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研究项目,以及大量的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应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