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262个团队

2019年01月05日

白菜系统生物学实验室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侯喜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64
现代农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由曹寿椿教授创建了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组,分别于1985年、1992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1994年,开始了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研究;1998年,开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2009年,开始了基因组学研究;2012年,侯喜林牵头组建了白菜系统生物学实验室。本团队由8人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博导2人、硕导4人。是一支团结合作、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在芸薹属植物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数、科研机构国际排名均列第一位。

2019年01月05日

除草剂生物学及杂草防控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立尧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65
现代农业
除草剂生物学及杂草防控团队现有研究人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研1人。主要研究方向是农田草害防控和除草剂毒理及抗药性。利用传统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除草剂生物活性及应用原理、除草剂毒理和抗性机制及抗药性杂草种群发展规律,构建农田恶性杂草综合防控策略和技术体系,建立除草剂抗性诊断、监测及新型除草剂高效筛选平台。近三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企业合作项目10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

2019年01月05日

果树生物技术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建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66
现代农业
果树生物技术实验室创建于1998年,前任负责人为章镇教授,现任负责人陶建敏教授。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在读研究生共计58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47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果树种质资源资源的收集与评价;果树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果树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果树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果树脱毒与病毒病的检测。在科研成果的转化、示范、与推广工作成绩显著。

2019年01月05日

昆虫分子生态与进化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洪晓月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67
现代农业
应用分子生态学新理论、新技术,重点研究:(1)共生菌Wolbachia和Cardinium对昆虫生物学、生殖和灾变影响的分子机理;(2)稻飞虱、二斑叶螨、截形叶螨、瘿螨、红火蚁等重要害虫的种群分子遗传结构、种群演化规律;(3)瘿螨总科、毛翅目和土壤动物的系统分类、物种形成和进化以及生态学;(4)不同寄主-寄生蜂体系中寄主昆虫对寄生蜂适合性的变化;(5)植物抗虫性的分子机理。 近5年已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0项,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59篇。现主持和参加在研项目15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SFC,973,教育部重点项目等),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2019年01月06日

农业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系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姜海燕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668
电子信息 现代农业
本团队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信息农业工程中心开展研究工作。核心成员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重点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展开理论、技术方法研究。 重点围绕农区、农庄尺度的水稻高产栽培模式以及水稻生长模型,研究开发基于知识图谱和生长模型的水稻生长预测预警与管理方案智能服务技术,面向现代农业生产者、农业管理者、农机和农学家提供水稻关键物候期内温光气候条件的智能分析、预测与预警;自适应地模拟预测水稻生长状况;智能化检索与推送气象灾害信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播期及氮肥精确管理方案以及病害诊断信息的方法、Web服务系统与App软件工具。具体包括基于深度混合网络的水稻关键物候期内温光气象序列预测方法与分析工具研发、基于知识图谱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方案智能检索App与推送技术、基于生长模型的水稻栽培管理方案评估Web服务系统、基于基因、演化算法、深度学习模型融合的作物生育期模型不确定优化方法与分析工具 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在江苏、江西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试验应用。

2019年01月06日

葡萄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房经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69
现代农业
本团队重点研究领域有葡萄基因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品质性状形成及其调控机理、果实采后抗逆及成熟衰老调控机理、葡萄生殖发育的信号通路识别与表观遗传调控机理、葡萄芽变发生机理等。本团队核心成员共有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团队负责人为江苏省果树品种改良与种苗繁育工程中心主任,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葡萄岗位专家,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9年01月06日

杀菌剂生物学及植物病害化学防控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明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70
现代农业
本团队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基于“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植物保护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杀菌剂生物学及植物病害化学防控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包括杀菌剂生物活性及应用原理、杀菌剂毒理和抗性机制、抗药性病害流行预警及治理。利用传统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靶标和互作机制,揭示靶标分子的遗传变异及药敏性调控机制,建立杀菌剂抗性诊断、监测、预警及新型杀菌剂高效筛选技术平台,构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及杀菌剂增效减量使用、生物-化学协同防治策略和技术体系。近三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余项,企业研发项目50余项。本团队核心成员共有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名、实验师1人,在读研究生60多名。团队负责人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领域(973)咨询专家,先后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

2019年01月06日

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明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71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本团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新资源的发掘及发酵新工艺设计与工程化,重点研究了我国地域性特色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分子多样性及其功能基因的克隆与利用、乳品肉品用优良发酵剂菌种筛选及其高密度培养新技术、益生乳酸菌健康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传统发酵食品的现代化绿色生产技术等。本团队核心成员共有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团队负责人为江苏省奶牛体系岗位专家。

2019年01月06日

食药用真菌遗传与育种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明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72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食药用真菌遗传与育种团队目前由1位教授、3位副教授、1位师资博士后以及5位博士研究生和15位硕士研究生组成。课题组负责人赵明文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优质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并担任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理事,《菌物学报》编委,国家食用菌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届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食用菌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届专家委员会岗位专家,国家食药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届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优良品种培育工程食用菌类蔬菜协作攻关小组首席专家。入选江苏省人事厅“333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和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6完成人)。担任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Food Chemistr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Process Biochemistry,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等SCI源杂志的审稿人。受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10余次。

2019年01月06日

智慧农业与系统集成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焕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73
电子信息 现代农业
本团队依托国家肉品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计算农业与系统集成实验室,重点开展智慧农业、农产品质量控制与可追溯体系的研究、应用与示范,以及农业大数据构建、知识视图与可视化等研究工作。团队以表型数据研究为基础,基于WSN/WSAN的物联网技术,构建自主知识产权、集软硬件于一体的的智慧设施农业生产体系和质量控制与可追溯体系。农产品追溯覆盖肉制品、乳制品以及水产品等。团队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重大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等。团队拥有研究人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

2019年01月12日

青钱柳高效培育与开发利用研究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方升佐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82
现代农业
南京林业大学自2000年开始进行青钱柳研究,目前已形成了青钱柳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的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团队。18年来,团队在青钱柳资源收集、人工林高效培育的理论与技术、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药效、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13年10月,研究团队通过申报、答辩和现场查定等环节,成功将青钱柳叶列入国家新资源食品目录(批准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第4号)。迄今,申请发明专利12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件,制定技术标准(规程)4个,认定研究成果1项,发表青钱柳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研究生15名(其中1名为越南留学生)、硕士研究生近50名。

2019年01月22日

杂草生物学与除草新技术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强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686
现代农业
杂草生物学与除草新技术团队依托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前身为农业部1965年首建的杂草检疫试验站,1979年复校后经农业部批准更名至今。创始人为李扬汉教授,现任主任强胜教授。研究室拥有收集中国杂草成株、幼苗和子实标本最齐全的杂草标本室和反映中国杂草信息最全面的中国杂草网络信息服务系统(http://weed.njau.edu.cn/)。现有在职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名,讲师2人,博士后1人,7人拥有博士学位,外籍客座教授5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强胜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国家教学名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陈世国教授入选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术新秀。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0余项。编写出版了教材和专著近20部。建立了中国杂草成株、幼苗和子实标本最齐全的杂草标本室,研发了中国杂草网络信息服务系统(http://weed.njau.edu.cn)。团队紧紧围绕“杂草发生和综合治理”这个核心科学问题,经过几十年研究,基本阐明了我国农田杂草区系、生态分布以及主要害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揭示了杂草的发生危害特点和生物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发明了基于“降草”、“减药”的稻-麦连作田杂草生态防控技术体系,阐明了“稻鸭共作模式控草的动态及原理,为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除草剂产品3个,深入研究了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机制并建立了科学的防控技术体系,为我国农业生产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服务。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3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省部教学和科研成果奖8项。发表研究论文400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场,与美国、加拿大、瑞士、韩国、荷兰、澳大利亚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在杂草的综合治理和防控、外来植物入侵机制和生物除草剂的研究与创制等方向有明显特色和优势,是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杂草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