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262个团队

2016年07月27日

生态工程研究与应用团队

徐州工程学院

团队带头人:赵 辉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09127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团队成员4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博士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69%。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人、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徐州市优秀专家4人,徐州市拔尖人才3人;形成了一支以教授领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方向稳定、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2017年01月05日

生物代谢调控工程技术中心

重庆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万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31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王万能,男,1971年9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重庆市创新方法咨询师,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技特派员。 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科委、重庆市教委和横向合作课题等30余项,在Bioscience Reports等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核心期刊30篇,SCI核心收录4篇,EI核心收录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硕导8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SCI论文18篇,获专利授权10X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生物代谢调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微生物代谢调控成果已在白酒酿造、沼气和环境生物修复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重庆江津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17年02月23日

盐土农业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团队带头人:邵宏波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134
现代农业
邵宏波,团队负责人。男,1964年9月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先后在中科院广西植物所、烟台海岸带所长期从事土壤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研究。2014年作为“领军人才”到江苏省农科院从事滩涂盐碱地生态治理和耐盐植物生物学研究工作。主持江苏省现代农业重大项目1项“江苏沿海滩涂快速改良和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外专双百计划2项;完成国家自然基金4项、973子课题2项和中科院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280篇,出版英文专著3部、中文专著1部。2012、2014年受邀Clean-Soil, Air, Water(IF 2.2)主编“中国湿地生态学”、“中国滨海沿海湿地生态分级与利用”专题;2016年受邀Sci Total Environ(IF 4.3)主编“滩涂盐碱地可持续利用”专题;2017年受邀Land Degrad Develop( IF8.2))主编“盐土改良与高效利用”专题。2014-2016年连续3年进入ELSEVIER公司评选的影响世界科技的高引用中国学者榜单。近5年来,在海岸带土壤-植物互作响应机理、滩涂盐土改良与高效利用与示范、盐土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显著贡献,为国家后背可用耕地资源储备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2017年09月21日

淀粉科学与工程——顾正彪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正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40
现代农业
顾正彪,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人选,2015年入选农业部科技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负责人,并获国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现任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会长、变性淀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玉米深加工分会会长、全国食用淀粉及淀粉衍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淀粉与植物蛋白深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粮油学报》编委等职。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该团队在淀粉及其深加工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内外淀粉及其深加工领域享有较高声誉。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授权20项。顾正彪教授牵头制(修)订淀粉及其衍生物的国家标准40余项(其中包括13项食品添加剂变性淀粉国家安全标准);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其中,“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创制与传统淀粉衍生物的绿色制造”于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二)。团队与上海百事集团、上海国民淀粉公司、法国罗盖特公司、长春大成集团、苏州高峰淀粉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普罗星淀粉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及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7年09月21日

农产品品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张俊宁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215
现代农业
张俊宁,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机电所精准农业智能化控制运营总监,研究员,中国农机学会基础技术分会委员及秘书长,全国农业电子分标委会委员及秘书长,日本农业机械学会(JSAM)会员,日本数理生物学会(JSMB)会员,201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机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软件著作权10项。。团队现有成员10人,其中研究员3人、高级工程师5人,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35岁以下科研人员6名,是一支年轻的高知团队;团队主持或参与的省部级科研项目近二十余项,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棉花产后增值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和“棉花种子精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国际合作专项课题“肉品安全高光谱无损快速现场检测系统研发”,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土壤有效成分快速自动检测方法试验研究”,国家“863”计划“精准农业智能变量作业装备研究开发”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农用传感器技术与检测仪器研究应用”等。

2017年09月21日

农业装备智能监控技术——创新团队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伟利国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218
现代农业
伟利国,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机电所精准农业智能化控制室主任,主要从事农业装备智能监控技术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精准农业智能变量装备研究开发”课题、科技支撑计划“大型联合收获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联合收割机智能监控系统的合作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等10余项,在农机自动导航、工况监控、智能变量控制装备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开发经历。曾荣获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0余篇。曾入选“中国农机院先进人物”、“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团队现有成员10人,其中研究员3人、高级工程师5人,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35岁以下科研人员6名,是一支年轻的高知团队;团队在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产品化研究方面,攻克了农机自动导航、工况智能监控、微波水分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了自动驾驶系统,耕深在线监测装备,微波在线式水分检测仪, 播种机播种质量监测报警系统,节水灌溉远程监控系统、粮食安全储藏检测仪、北斗远程监控终端等智能监控装备。目前已完成3000台套智能监控设备在农业机械中的推广应用。。

2017年09月21日

智能无人机技术——创新团队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朱立成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219
现代农业
朱立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机电所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精准施药与农业航空植保技术与装备研发及推广工作。参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国家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论文10余篇。自2010年以来,在参与完成农业航空相关科研项目的工作基础上,通过成果转化,研制生产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装备及产品已达800余台套,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工作,产品广泛应用于东北三省、新疆、河北、江苏、湖南、福建等多个省市地区的大型农场及农业合作社,积累了丰富的实际作业经验,获得了中国无人机创新企业委员会“中国民用无人机行业十大创新产品”奖。期间曾多次参加农业航空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并赴美国多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团队现有成员10人,其中研究员3人、高级工程师5人,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35岁以下科研人员6名,是一支年轻的高知团队;团队所在企业是国内首家通过“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的农业无人机生产企业,团队研发的产品获得了“中国民用无人机十大创新产品”及“中国民用无人机企业50强”等奖项,在重点省市(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新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营销网络。

2017年09月21日

农村供水信息监管和自动化监控技术——胡孟团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胡孟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9262
现代农业
团队负责人胡孟,1977年生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教高,硕士生导师。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工作者、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化年度人物、全国水利技术监督先进个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英才等多项荣誉称号。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水利科技推广项目4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2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农村供水信息化监管与自动化监控、消毒、水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信息监管系统、新型次氯酸钠发生器、一体化集雨窖水生物慢滤工艺已在陕西、甘肃、山东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北京讯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灌区现代化管理技术团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高占义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9270
现代农业
高占义,中组部联系专家,国家灌排委员会前任主席。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10人、副教授10 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1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灌区现代化管理、节水灌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项目成果已在我国30多个大型灌区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大禹节水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2亿元。

2017年09月21日

现代食品研究实验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维彪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273
现代农业
现代食品研究实验室以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体,对现代食品制造技术、保健食品研发和食品安全的关键难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设计一套快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此外,实验室积极与国内学术界同行、相关食品产业和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密切合作,形成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上、中、下游产-学-研相结合的价值链。实验室按国际标准设计建设,拥有1000平米的科研空间,基础设施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实验室由5位学科带头人领军,他们拥有海外著名学府的博士学位及多年的研究经验。

2017年09月21日

农产品中生物因子检测监测与溯源研究团队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陈颖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06
现代农业
团队首席专家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研究员,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共十八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团队目前拥有研究人员17名,其中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3名。团队十余年来创新性地将国际生物学前沿与食品安全需求相结合,率先提出“食品属性表征与品质分子识别”概念,建立了一套从单物种检测到多物种筛查、从遗传物质身份辨认到蛋白质指纹成分验证的方法策略,形成了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方法多样的食品真伪鉴别技术平台。所采用的技术涵盖目前食品分析领域最前沿方法,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维护我国食品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先后在《Anal Chem》(SCI一区)、《J Agri Food Chem》(SCI一区)、《Food Chem》(SCI二区)、《Food Res Int》(SCI二区)、《Food Control》(SCI二区)和《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食品真实属性表征分子识别技术》、《现代食品分子检测鉴别技术》、《话说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安全》、《功能性保健食品检测指南》等专著20余部。

2017年09月21日

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监测与溯源研究团队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庞国芳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13
现代农业
庞国芳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公职化学家联合会(AOAC)资深专家。近30年始终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在研究新型萃取、分离、富集等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多有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颇有建树,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3项国际AOAC标准,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论著6部(1300万字),论文100多篇。培养带出了一支包括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4名教授级研究员和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另外,庞国芳院士还组建了一支长期合作团队,这个团队的骨干来自于全国十几个检验检疫局,拥有近20名检验检疫系统的高级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