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31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工程车辆电液控制及节能团队——刘昕晖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昕晖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3
装备制造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X 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709计划、863计划等共4项。发表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4余项。在反恐装备、越野工程车辆、工程车辆混合动力节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于海业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于海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82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于海业,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吉林省第八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长春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获得者。现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农业生物环境测控、叶绿素荧光技术检测植物生理、林下参光环境建模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22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柴油机性能-隆武强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隆武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53
装备制造 其他
隆武强,作为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学生,师从著名激光技术测量专家、SAE Fellow、日本机械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小保方富夫教授,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开展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用的伞状喷雾特性研究,从而在国外开始了著名内燃机燃烧专家胡国栋教授提出的柴油机预混合燃烧思想的研究,随后丰田汽车公司和New ACE也相继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原日本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机械技术研究所,仍然坚持开展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的研究,并得到了原日本科学技术厅的支持。曾设想把预混合燃烧和混合动力结合起来,为此,进入日本汽车研究所,参加了NEDO的重大项目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

2013年10月01日

制造执行系统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史海波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80
装备制造
   史海波,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制造执行系统分会理事、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9)委员、辽宁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辽宁省信息产业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余项;发表SCI论文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制造执行系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的制造执行系统开发平台成果已在汽车、烟草、电子、原铝等行业MES工程中得到应用。与GE自动化、宇通客车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科研总经费年均达4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能源环保及新装备——陈光文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陈光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73
装备制造
团队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建成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微加工于一体的微化工技术研发平台。首次将微通道反应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8万吨/年规模的用于磷酸二氢铵工业生产的微反应系统,实现微化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

郑州机械所

团队带头人:龙伟民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41
装备制造
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创建于2009年,是以郑州机械研究所和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单位,以河南省优势产业、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而形成的国内最大的钎焊材料研究团队。主要开展钎焊材料与技术领域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研究,重点进行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新型钎焊材料的研究、钎焊材料先进成形技术的研究、先进钎焊工艺及装备的研究。本团队共34人,其中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5人,学术带头人5人,工学博士5人,硕士17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主要在30~45岁之间,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成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专业搭配得当,具有较强科研攻关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创新团队,是中国钎焊行业的一支中坚力量。团队带头人龙伟民,现为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863计划、国家中小企业协会项目评审专家,河南省自然科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他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有着较强的凝聚作用。近3年来,团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科研院所基金、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等。针对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需求,在新型焊接材料设计与加工制备技术、焊接设备及工艺方面开展应用探索,研究成果被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所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成果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团队在学术带头人龙伟民研究员的带领下先后为神七、歼十、歼11B、核潜艇、多种雷达、核聚变等重大装备研制了新型专用钎料,并解决了关键部件的钎焊工艺难题,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科学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发的“粉状钎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一等奖。“硬质合金工具钎焊工艺及材料关键技术的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硬质合金工具行业无系列化专用钎料的空白。原创的药芯铝焊丝新型制备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建立了国内首条无缝药芯铝焊丝生产线,产品已取代进口。原创性开发了国内铝的A-TIG正极性焊接,为铝合金的高品质焊接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团队申请专利24项(已授权7项),在EI、核心期刊以及各种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焊接专业书籍5本,制订或修订国家、行业标准4项。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突出,着重引进有工作成效的博士、硕士,接收优秀的应届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利用和挖掘团队现有焊接科研力量,鼓励现从事焊接专业研究的技术人员继续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与国内诸多名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数名。通过主办一些国内、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来实验室讲学,开阔在职固定科研人员的视野。经常与国内同行联合申报项目、相互兼职、培训,实验室,团队已成为一个成果累累、人才辈出的优秀创新团队。近年来团队共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8名。

2013年10月01日

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技术团队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34
装备制造 其他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男,1970年1月生于山东高密,工学博士、研究员。2002年在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一直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工作,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科技标兵、科技北京百名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人,博士5人,近X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在快速成形及自动化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铸造及自动化生产线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一汽、中国一拖、广西玉柴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研究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任露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13
装备制造
任露泉,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副主席,亚洲农业工程学会(AAAE)副主席,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ISTVS)中国国家代表。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括军工“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国家科技成果重点转化、国防科工委国防基础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英国皇家学会中英合作等科研项目30余项。作为第一获奖人,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机械部件仿生减粘、耐磨与抗疲劳表面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一汽集团、美的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镀层工艺力学与摩擦学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夏原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96
装备制造
夏原,研究员,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其中博导1人,副研究员1人, 5年承担国家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余项,发表SCI论文9篇,专利与软件4项。获省部级奖励2项。在真空阴极弧离子镀及DLC超硬薄膜制备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并已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2013年10月01日

多相流体力学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吴应湘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8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吴应湘,研究员/博导,博士,2003年被中国科协评选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学科带头人,是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十五”重大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多篇,发明专利4项。在油气水分离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已经在石油企业进行中试,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大型石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汽车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华林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华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67
装备制造
华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会理事、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汽车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高性能齿轮精密摆辗技术和高性能轴承精密轧制技术等成果已在机械、汽车、火车、化工、电力、国防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海陆环形锻件有限公司、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锻造公司、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3年10月01日

PCC桩复合地基技术——刘汉龙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汉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6
装备制造
刘汉龙,国务院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委员,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PCC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开发、软基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PCC桩复合地基成果已在京沪高铁、长张高速公路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苏铁建筑工程公司、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