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31个团队

2014年11月10日

低温制冷工程技术团队

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吴亦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783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本团队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转移转化的技术成果——气动式斯特林制冷机技术基础上,针对民用市场需求,结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已经具备的1W/80K气动斯特林制冷机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更大冷量气动式微型斯特林制冷机研制。其主要在高效直线电机设计、气动运行机理、整机轻量化设计、高可靠性长寿命、电控箱小型化以及产业化性能和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2014年11月10日

光子探测技术团队

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向阳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782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团队是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航天探测器方面的研制技术基础,集中在红外及紫外光子探测器的研制和相关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向民用和工业应用等相关方面转化。在红外探测器及应用领域,实验室成功实现了用于列车轴温监测的红外传感器产品的小批量生产,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在紫外探测器及应用领域,实验室以日盲式紫外焦平面器件为核心技术,开展了包括紫外化工、生物学、火灾预警和智能电网电晕放电监测等领域的研究。

2014年06月28日

低能耗舰船新型空调系统研发团队

江苏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兴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51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拥有3名教授、5名副教授,6名博士。多年来,在舰船新型空调系统研发方向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从舰船空调系统节能、空气品质改善、减振降噪、舱室内温湿度自适应控制及人体舒适度等方向展开全方位研究,形成了完整的舰船新型空调节能降耗、提高品质的技术。

2014年06月27日

先进成形工艺技术及装备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明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87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是航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钛合金成形技术、板成形工艺的力学分析、模具的优化设计、板成形性能分析成形工艺与工装方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建设了部级CAD/CAM开放研究实验室和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飞行器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钛合金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于1979年完成了国内首台热成形机床研制,并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而后又在2006年自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控制的热成形机床。完成了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某型飞机的钛合金垂尾的部件的研制等。 本项目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钛合金、铝合金及陶瓷等难成形材料成形技术、材料成形性能分析与评价、成形工艺与装备、板料成形CAE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材料超塑性及成形/扩散连接技术、材料成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变分析、飞机钣金制造技术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完成了某重点型号工程项目“某型飞机钛合金垂尾热成形技术”、“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热成形技术”、“×××高性能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重大专项)”、“中高强损伤容限型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十一五”预研项目)”等钛合金成形应用科研研制项目。“某型空空导弹钛合金舱体及翼面舵面制造技术”, 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钛板热成形技术在空空导弹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强韧钛合金热工艺参数与相关机械性能及微观组织预测研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合金热成形机床。 此外,本团队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难加工材料加工)的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研究工作条件。

2014年06月26日

《复杂产品数字化开发》科技创新团队

江苏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唐文献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33
装备制造
人才队伍 《复杂产品数字化开发》科技创新团队,2006年遴选为江苏科技大学“十一?五”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团队,建队初期,团队带头人1名,核心成员3名,其他成员2名,在校研究生10余名。经过八年建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团队现有成员70余人,教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外聘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研究生60余名。本团队梯队结构合理,综合实力强,学科交叉明显,业务素质高,学术造诣深,创新潜力大。 团队带头人唐文献教授,工学博士,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培养人选、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优秀博士人才、张家港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 研究能力 本团队具备复杂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及相关技术、产品开发能力,从90年代的CAD技术应用至今,具有20多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历史。特别是近几年,依托船舶、海工等装备行业,深入开展了: 1)自升式钻井平台及风电安装船的升降系统、大型锚绞机、吊机等产品开发及其结构的有限元计算、动力学分析、优化设计。 2)船舶及海工机械装备的系列化、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如船用起重设备的系列化设计技术与方法,船用柴油机的模块化设计技术与方法等。 3)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字化装备及性能测试平台等的研究与开发,包括产品设计制造一体化系统(CAD/CAM/CAE/CAPP)、制造自动化系统(生产线)等。 校企合作 本团队依托行业优势,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创新,截止目前,合作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共14家,包括沪东重机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舟山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东海舰队驱三支队、镇江金舟船舶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张家港玉成精机有限公司、张家港市合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张家港市玉龙科技板材有限公司、江苏爱博纳集团、扬州五亭桥缸套有限公司、江苏华光双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恒力制动器制造有限公司。 管理模式 本团队注重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创新管理、自我发展。团队内部氛围和谐,能够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知识交流和有效沟通,团队成员崇尚科学、追求事业、协作创新、迎难而上、淡泊功名。 承担项目 近五年,本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项,江苏省科技计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信部等省部级项目6项,省、市人才项目各1项,市厅级项目多项,研究院所、企事业等单位委托开发项目20余项(其中联合开发:装备或系统6套,测试平台2个)。

2014年06月25日

MEMS微惯性姿态测量与组合导航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永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92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团队成员:孙永荣教授、李荣冰副教授及数十名博士、硕士生等。 课题组面向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主要在MEMS惯性传感器的高密度集成、误差建模、大气数据传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性能试验验证等等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在微小型姿态测量及组合导航系统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14年06月25日

复合材料天线罩研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光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9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周光明 飞机设计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总体负责 曹群生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天线罩电性能设计负责 王新峰 工程力学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天线罩力学性能设计负责 蔡登安 工程力学 博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生 渐进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静力试验 乔玉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多学科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黄翔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结构强度计算分析、静力试验 李豪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方法研究 李黄炎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电性能试验 眭韵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

2014年06月25日

南京航大光纤传感与结构健康监测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曾捷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536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本团队隶属于“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以及二十余位博、硕士研究生共同组成,专业领域涉及:光纤传感、力学测试、计算机测控、信号采集与处理、智能模式辨识等不同学科方向。 本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先进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复杂机械结构(如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电力系统、土木工程领域)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以及环境监测领域的相关研究应用工作。 本团队先后主持和参与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航空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厂所企业合作技术攻关项目。

2014年06月24日

结构强度、疲劳寿命可靠性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迎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45
装备制造
团队共三十余名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名,副教授三名,讲师一名,博士研究生十名,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

2014年06月24日

南航赵又群车辆结构力学与控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又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95
装备制造 其他
南航赵又群车辆结构力学与控制团队,1994年以来,开展并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A类等1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获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具有较好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重点开展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整车行驶性能的理论建模、评价指标、试验研究等,提出了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研究方向,解决了ZK6858h大客车的高速“发飘”问题。该研发方向可以承接汽车及其零部件动力学、运动学分析项目,有限元、边界元分析项目,计算流体力学分析项目,例如汽车子系统建模及优化、整车多体动力学建模、虚拟样车试验及分析优化、汽车侧翻稳定性及防侧翻控制研究、整车白车身刚度灵敏度分析、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数值模拟、关键零部件结构强度、模态及疲劳寿命分析、弹性元件建模及分析、整车外流场分析、汽车空调匹配、通风散热、发动机冷却特性分析等。 自2008年以来作为协作单位承担完成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技术研发”,现在正在作为协作单位承担着“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全新结构小型纯电动轿车设计与技术开发”和“深度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技术攻关”等两个项目,以及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试验室开放课题“乘员在混合动力汽车电磁环境中的人身安全性模拟与评估”等项目。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可以承接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控制策略与匹配技术、纯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前舱热分析技术、控制器技术以及EMC技术等的研发。 赵又群教授自2004年开始指导研究生进行“基于Matlab/Simulink和神经网络的四轮转向车辆控制研究”、“联合主动转向和横摆力矩控制的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探索性技术研究;到2008年以来招收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009年招收1名博士后师资,与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重点开展了汽车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研究、联合制动系统的控制研究、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实验技术等的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现在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均已出站,1人继续留校工作);直到2011年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验平台技术开发,共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毕业2名硕士、出站3名博士后,具有一定的研究技术积累。该方向可以承接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系统技术、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汽车防倾翻控制技术、汽车ESP技术等项目的合作研发。 重点开展汽车力学的理论建模、评价指标、试验研究,电动汽车新型整车控制策略与匹配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前舱热分析技术、控制器技术以及EMC技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技术、四轮转向控制系统技术、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防倾翻控制技术、汽车ESP技术等的研究工作。 开创了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研究方向,解决了ZK6858h大客车的高速“发飘”问题,混合动力客车的整车控制策略和匹配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汽车电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培养出站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梯队中包括李玉芳(新型动力与电动汽车方向),留校博士后金智林(汽车底盘控制方向)、博士林棻(车辆结构力学与NVH方向)、博士(车辆及其零部件测试技术方向)等。 现主要承担着总装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子课题以及汽车企业委托课题多项。

2014年06月20日

精密、高效、智能化成形加工工艺及装备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2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团队核心成员8名,教授3名,副教授5名。在该方向,我们有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个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1个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1个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有3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授权发明专利7项。

2014年06月18日

江南大学微波过程加工技术与装备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崔政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75
装备制造
本团队致力于微波在食品、化工、能源和环保等行业中的应用,提高过程效率、减少能耗。九十年代开始最早在国内从事真空微波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发展了真空微波技术及其应用。率先提出并实现了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的新技术方案,已开发出适应大生产的设备。开展了微波反应器中介尺度、多尺度放大理论的研究,已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微波反应器应用于生物柴油的制备和高浓度废水的高级氧化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