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531个团队

2023年07月25日

碳化硅功率集成芯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盛况
职称:
团队编号:10362
装备制造
盛况,“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姑苏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部863主题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特聘教授、电力电子应用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团队承担了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领域的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主题项目及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在器件理论、芯片研制、器件封测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最早报道了碳化硅(SiC)功率集成芯片、在国内较早自主研制出了系列SiC芯片和模块(600V~6000V/最高300A,SBD、JBS、MPS、JFET、MOSFET)、提出沟槽型超级结SiC肖特基二极管设计方法并报道了1300V(不包括衬底0.36 mΩ?cm2,品质因子FOM达国际前列)SiC超级结二极管、提出新型垂直型氮化镓晶体管结构并报道了FOM处国际前列的芯片、基于新型单驱动方法的10kV/200A碳化硅MOSFET多芯片串-并联模块、首款10kVA基于全碳化硅器件的高压电力电子变压器、合作开发了高压大容量硅基IGBT芯片等。团队也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开展合作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合作企业包括国家电网、中车、中电集团、华为、华润微电子、台达、德国英飞凌、美国福特等公司,实现了碳化硅和硅基电力电子芯片的产业化。相关的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28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

2023年07月25日

光学仪器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4
装备制造
刘旭,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学会OSA 会士,国际光子学学会SPIE 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与光学显示、成像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本科生与研究生,形成了光学薄膜,三维显示,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团队,推进了光学薄膜的产业化,以及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产业化转化。

2023年07月25日

光学仪器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5
装备制造
刘旭,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学会OSA 会士,国际光子学学会SPIE 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光学薄膜技术与光学显示、成像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本科生与研究生,形成了光学薄膜,三维显示,超分辨成像的研究团队,推进了光学薄膜的产业化,以及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的产业化转化。

2023年07月25日

集成光电子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建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66
装备制造
杨建义,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主任,兼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常务副院长,曾任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集成光学和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功能与器件结构和制作工艺等研究,利用集成光学材料的特性,探索各种光电功能结构及其平面集成,以及在通信、互连,传感和计算中的应用。 目前主要研究课题与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JCJQ:硅基光子集成及硅基OPA芯片与系统、硅基光计算芯片与系统硅基、硅基光量子芯片与应用等。其参与的“偏振遥感物理机理、关键方法与技术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集成光波导芯片”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41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7项。

2023年07月25日

爆炸物检测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骆季奎
职称:
团队编号:10367
装备制造
骆季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上MEMS的活跃人物之一,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原创地提出和开发了基于表面声波的微流体器件:微泵、微混合器、传感器等,可实现从几百微升到皮升数量级液体操作,并基于此进一步实现了集成传感器和微流控制器的Lab-on-a-chip系统,在诊断和监控领域有着巨大应用前景。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共计发表论文282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10篇,其中特邀报告/keynotesspeaker 35次。H-index46,引用7647次。作为共主席主持领域顶级会议SMAC、MME、IDW、NanoSmat、NanoMan、IWanDLC、IEEE NEMS、ThinFilms等。 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5项。申请专利74项,授权46项。建立了痕量化学分析检测领域完整的研发平台,利用碳纳米材料的光电离效应所研发的电离源,解决了安检领域迁移谱爆炸物检测仪中需要用到放射源的难题,属国际首创。还开发了痕量标准气体配置系统、全功能危险品检测仪、空气检测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其研发的现场痕量检测设备成功应用于缉毒领域,多次协助各地警方破获制毒携毒案件,推广后有望成为缉毒工作的利器。多款爆炸物检测仪等安检设备成功通过了欧盟和中国民航认证,均为国内首家和唯一,国内市场占有率已高达70%,体现了公司研发和技术实力,其在安检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居于领先地位。

2023年07月27日

先进光学系统设计、制造与检测——吴泉英团队

苏州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泉英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2
装备制造
吴泉英,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激光与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333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 本团队有11名骨干成员,其中2位教授和6位副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横向项目20余项,累计经费2000余万元。近五年发表了364篇SCI论文,并获得78项专利授权。此外,还获得了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4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在稀疏孔径望远镜、渐进多焦点眼用镜片设计与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与苏州明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3年07月27日

机械装备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王磊团队

苏州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3
装备制造
王磊 教授,苏州科技大学机械装备结构优化及可靠性学科方向带头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分会理事。 本团队主要从事机械装备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机械结构强度、疲劳延寿、表面完整性保障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工作,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机械装备的增材制造与再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核电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苏州热工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材料检测与智能制造团队-先进检测技术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徐科,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博导,华为技术有限-北京科技大学“5G+工业视觉联合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长期从事机器视觉、工业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带领项目组经过 20 余年自主研发,成功研制了金属生产全流程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应用于宝钢、鞍钢、太钢、马钢、中铝等企业 100 余条生产线。系统突破高温高速表面成像、图像并行处理、缺陷检测与识别等关键技术,全面采用深度学习算法,主要检测指标超过国外先进系统,部分替代国外进口设备,并推广到韩国浦项等境外企业。研发成果推广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核电站、南水北调、高铁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23年07月28日

材料检测与智能制造团队-先进检测技术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东东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376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周东东,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中国金属学会低碳标准委员会秘书,阳江合金材料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北科大-华为 5G+ 工业视觉实验室核心骨干,北科大-中广核传感器联合研发实验中心骨干,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会员,2022 年度青年学者创新基金获得者。从事智能制造、先进检测技术与冶金工艺优化等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研究基于实时检测结果和冶金机理融合的工艺优化方法,解决行业亟需的高精度检测仪器开发与工艺优化融合的难题。 参与国家级、北京市课题 20 余项,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核电站、国产大飞机、页岩气开采、南水北调、海军舰艇等国家国防建设及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及钢铁冶金流程高炉、精炼炉、连铸坯、线材等过程温度在线检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23年07月28日

氢能储存及氢能利用技术——李星国团队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团队带头人:李星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78
装备制造
李星国,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能源与纳米材料实验室主任,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粉末冶金学会理事(超细与纳米材料学术委员会主任),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微米/纳米材料、氢能源利用材料等领域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第13 届和第14 届专家组评审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篇,获专利授权8项。在新型储氢和制氢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型氢燃料电池户外电源已在户外电源、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巡检车,小型UUV及单兵作战和备用电源市场中得到应用。与中船重工、北京理工大学、国鸿氢能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X年科研总经费达750万元。

2023年07月28日

钛矿光伏成套印刷技术——陈义旺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义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2
装备制造 新材料
陈义旺,赣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PAEH/RANS)外籍院士,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高分子光电印刷研究室研究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余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等论文150余篇,获专利授权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围绕柔性太阳电池设计与印刷加工的材料制备、墨水调控、器件设计、印刷工艺等开展研究,首次通过印刷剪切应力可控,有效抑制咖啡环效应的产生,实现了从旋涂到大面积“卷对卷”印刷的转化,并已实现钙钛矿光伏成套印刷装备及技术开发。基于有机光电子印刷多年的研究基础与技术开发,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印刷设备和多种柔性光伏终端应用产品已成功应用或销售到香港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五研究所、杭州纤纳光电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近1亿元。

2023年07月28日

光子引线键合技术——超快激光三维极端制造团队

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焱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8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超快激光三维极端制造团队联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利用超快激光三维直写、超高分辨、可加工几乎所有材料的优势,开展高精度波导直写、光电芯片互联的研究,研发高精度、高集成度的混合光电集成设备,并提供定制化、规模化服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博导1人,副研究员3人。其中研究室主任李焱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光学学会会士。 目前,团队正在逐步开展光子引线键合设备的设计、开发与检测工作,降低光子引线损耗和混合光电芯片集成的复杂度,以促进混合光电集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