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15年07月24日

南通大学新能源汽车与燃料电池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倪红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2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为倪红军教授。团队成员20余人,有教授5人。在新能源汽车与燃料电池领域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其他科研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2项。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

2014年06月25日

复合材料天线罩研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光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9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周光明 飞机设计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总体负责 曹群生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天线罩电性能设计负责 王新峰 工程力学 博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天线罩力学性能设计负责 蔡登安 工程力学 博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生 渐进损伤分析方法研究、静力试验 乔玉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多学科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黄翔 工程力学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结构强度计算分析、静力试验 李豪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方法研究 李黄炎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电性能试验 眭韵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生 电信设计软件开发

2014年06月27日

先进成形工艺技术及装备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明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87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是航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钛合金成形技术、板成形工艺的力学分析、模具的优化设计、板成形性能分析成形工艺与工装方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建设了部级CAD/CAM开放研究实验室和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飞行器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钛合金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于1979年完成了国内首台热成形机床研制,并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而后又在2006年自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控制的热成形机床。完成了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某型飞机的钛合金垂尾的部件的研制等。 本项目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钛合金、铝合金及陶瓷等难成形材料成形技术、材料成形性能分析与评价、成形工艺与装备、板料成形CAE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材料超塑性及成形/扩散连接技术、材料成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变分析、飞机钣金制造技术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完成了某重点型号工程项目“某型飞机钛合金垂尾热成形技术”、“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热成形技术”、“×××高性能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重大专项)”、“中高强损伤容限型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十一五”预研项目)”等钛合金成形应用科研研制项目。“某型空空导弹钛合金舱体及翼面舵面制造技术”, 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钛板热成形技术在空空导弹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强韧钛合金热工艺参数与相关机械性能及微观组织预测研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合金热成形机床。 此外,本团队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难加工材料加工)的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研究工作条件。

2014年06月27日

气凝胶材料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晓冬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90
新材料
沈晓冬,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组副组长、南京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防973计划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4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隔热用气凝胶材料、吸附用气凝胶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隔热用SiO2气凝胶材料成果已经进行了产业化,与南京天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循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4年06月27日

复合材料结构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伟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91
新材料
刘伟庆 博士、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土木建筑学科群首席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结构、结构抗震与减振控制等方面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青年博士3人。近5年,承担了973子前期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与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20余项。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研发的复合材料道路垫板、窨井系统、板桩、防船撞系统等专利产品已实现产学研合作,与江苏博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研发产品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形成产值上亿元。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4年06月27日

现代木结构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伟庆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92
新材料
刘伟庆,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土木建筑学科群首席教授。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包含刘伟庆教授在内的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等共10项。发表EI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木结构方面立项主编国家标准2项,江苏省标准1项。在木结构防灾减灾、连接节点、增强加固、加工工艺、耐久性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多项成果已在 南京佛手湖19#地块木结构、苏州香山工坊“香山里”展示中心、南京紫东国际创意产业园绿幕大门、苏州欢乐胥江景观桥、南京森林摩尔树形木结构、北京通州森林公园会所、苏州香山工坊1-4号楼加顶、姜堰市白米镇野沐村村部办公楼、常州大陆饭店修缮、常州清凉寺藏经阁、扬州低碳生态小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苏州香山工坊营造工程有限公司、苏州皇家整体住宅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

2014年07月02日

功能复合材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浩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533
新材料
团队由教授、博士生导师领队,数十年从事材料科学和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团队成员多次赴德国、奥地利、印度等地留学及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团队发表论文10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80项,获得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26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2部,主持省级及企业项目数十项。

2014年07月05日

精细化学品及新型医药功能材料清洁制备技术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彭新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5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本团队曾承担和参加的主要项目有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等国防领域支撑项目及专项课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基金委项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关于该领域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被SCI、EI检索收录120多篇。申请专利30余篇,其中国防专利2篇,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高级研究人才80多名。目前积极开展多项合作,主要进行产品开发及技术输出,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2014年09月10日

绿色工艺和连续流反应技术——张跃教授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87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张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宁-常州大学反应器技术联合研究室主任,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石化部级纵向项目3项,中-法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精细有机化学品的绿色合成、连续流反应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甲醛超低释放脲醛树脂制造技术、连续流微通道硝化氧化加氢反应工艺技术等成果已在E0级脲醛树脂示范装置、硝酸酯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新工艺示范装置、硝基胍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工艺示范装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通广泰、南京石化、江苏磐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27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与工程科技创新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国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8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8人、副教授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1项,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在太阳能光热中高温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采光场示范工程、高效利用反应热副产工业蒸汽的热法磷酸生产中得到应用。与常州龙腾太阳能热电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福昌环保科技集团等3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50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精细石油化工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陈群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689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团队负责人陈群,男,1963年7月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理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中石化集团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共 83 篇,其中重要 67 篇,核心 16 篇,申请专利18项,获专利授权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双酚A生产、乙二醇精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通星辰材料、扬子石化、漂莱特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997万元。

2014年09月11日

新能源材料、器件与装备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建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90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丁建宁,男,1966年出生,江苏丹徒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装备、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负责人,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机械学科会评特邀评委,是《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和《friction》等学术刊物 编委。曾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现为常州大学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市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本团队现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1人。承担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18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开发了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与江苏中能和洛阳中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制出专门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的多腔室的、机械手自动传递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