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15年07月21日

吉林省仿生摩擦学创新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马云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08
新材料
马云海,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第十三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日本金泽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获部省级一、二等奖各2项。发表重要论文50篇,SCI、EI收录30篇。本团队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10名,讲师2名,工程师1名,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优秀人才。,推广应用一批成熟的高技术产品,并在仿生摩擦学主要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多数为45岁以下中青年学者。拥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优秀人才,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触土部件减阻仿生技术、天然生物材料摩擦学及仿生材料、高效切割刀具耦合仿生设计理论。 本团队主要成员隶属于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2000年开始合作,在科研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在仿生摩擦学和表面仿生科学与工程等方向上,共同承担了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潜在油气资源(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建设项目等一批项目,在大量科研项目的合作中,自然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勇于攻关的年轻的科研团队。

2015年07月21日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联合创新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甄崇礼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33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甄崇礼,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过程国际中心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1人。近几年,承担及参与科技部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他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几十项,项目合同总额近亿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0余部,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应用研究奖和RACI R K Murphy Medal、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等奖项。在透明纳米分散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德国巴斯夫、葛兰素史克、比利时强生公司、天俱时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21日

石墨烯微片的产业化及市场应用——储富强团队

团队带头人:储富强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733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储富强,男,1976 年1 月生,博士,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常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三维材料实验室主任,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储富强博士拥有跨学科的工程学术背景(材料、化学),以及杰出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事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粉体的制备及其对石墨烯粉体的改性,同时还致力于离子液体、中温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的研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2 项。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 Mater., J. Mater. Chem., J. Power Sources, Fuel cells等发表论文6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申请专利21项,授权4项。与江苏洛基木业、晨光涂料、博肯碳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储富强博士带领的研发团队拥有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来做技术支撑,该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石墨烯微片的制备、应用和产业化,在历时两年时间研发高性能石墨烯微片应用于发热碳浆的项目,并且拥有发热碳浆的终端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这一研究成果将开创石墨烯材料在导电导热方面的应用与研究。

2015年07月21日

锂空气电池联合创新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银凤翔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3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银凤翔,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清洁能源与环境催化新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近几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创新团队等项目,并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在制备高效双功能催化剂、高性能空气电极、高效二次锂空气电池以及探索催化剂催化机理、电池充放电机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SCI、 EI收录论文1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0余项;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5年07月21日

材料加工与热喷涂技术——李长久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长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43
新材料
李长久,教授、博士生导师、“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先后率先研制成功超音速火焰喷涂系统与微束等离子喷涂系统,喷涂粒子速度温度同时检测系统,液料热喷涂系统与冷喷涂系统。与陕鼓集团、宝钢上海机械加工厂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1级重点学科,建有1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年07月21日

胶接材料工程技术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军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45
新材料
张军营,博士、教授、博导, 北化常州院胶接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2011年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支持。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博士2人。近几年,承担并完成二十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配套项目所需的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的研制工作,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武器等研制与生产上,同时也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自然基金项目及军品配套项目。发表论文近百篇,撰写专业书3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在风力发电叶片用胶、低压固化纤维复合材料用耐高温高性能基体树脂研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究成果用于国家型号配套、建筑补强、电子灌封、交通轨道粘接、复合材料等领域。

2015年07月22日

石墨烯生长机理研究——董国材团队

团队带头人:董国材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738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董国材博士,常州碳维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职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全国新材料与纳米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表面科学研究以及高端仪器开发工作多年,在相应的领域具有丰富研发经验。主持及参与过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著名期刊Phys. Rev. Lett., ACS Nano, New J. Phys.等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6项,参与多次国际会议并发表报告12次(其中3次为邀请报告)。研究方向为薄膜生长的表面动力学与热力学过程、六角氮化硼与石墨烯在金属表面生长过程以及大规模制备石墨烯与产业化探索。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3人、学士1人。近3年来,承担多项省市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支撑(工业)重大项目、常州市重点实验室等各级科技项目,以及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计划,在重大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 项目承担单位常州碳维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获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资助,且正在申请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江苏省“双创计划”等各级项目,在重大项目的申请、组织与实施上有充足的经验,与项目协作单位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院上具有较强的优势。近3年来的科研经费达到500万。

2015年07月23日

油品加氢处理——方维平团队

厦门大学

团队带头人:方维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13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方维平,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为中石化抚顺石化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石油工业催化剂研究和开发,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业经验。在国内外申报专利一百多件,已授权94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3项,全国劳动模范和百千万人才工程。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福建省工业高校产学合作项目重大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30多篇,获授权专利20件。课题组开发的XH甲硫醇催化剂在重庆紫光投用,为国内首创、唯一工业化产品。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大唐国际、重庆紫光、上海新佑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2015年07月23日

有机合成及复合材料技术——郑南峰团队

厦门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南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17
新材料
郑南峰,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人,其中博导、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获专利授权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有机合成及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插层化合物的应用成果已在含磷废水、重金属废水、地下水污染修复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福建、江苏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24日

介电体超晶格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祝世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69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祝世宁教授,中科院院士。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的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项目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获得1999年江苏省高校科技先进个人,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重要贡献), 1998年度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高工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500万元。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

2015年07月24日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应用技术——王笃金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笃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73
新材料
王笃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创新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总他引次数达到5000多次,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在长碳链尼龙的制备及加工改性技术、含蜡原油的纳米降凝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纳米降凝剂成果已在中石油管道公司的原油输运管线中成功应用。与中石油、中石化、ABB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王笃金研究员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形态与加工以及高性能化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大品种高分子材料(聚烯烃、尼龙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一定成绩,在高分子材料相态结构、结晶、流变以及加工应用等方面有很深的学术积累;阳明书研究员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等领域有坚实的研究基础;董侠研究员在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技术开发和结构-性能关系研究领域,特别是相态结构和流变研究、特种尼龙如长链碳尼龙的制备与加工改性方面有多年的工作积累;王峰副研究员在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材料配方等领域有工作基础。

2015年07月27日

精细石油化工添加剂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实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489
新材料 其他
李实军 研究员,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精细石油化工产业化研究开发工作,曾作为首席研究员主持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EVA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还主持并参与了“钴盐催化剂”、“炼油用高温阻焦剂”等多个精细石油化工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实现了产业化。近年来开展了活性黏土和改性黏土作为催化材料的研究工作。2007年,做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重大项目《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液体燃料的基础问题研究》中“生物油复杂体系催化过程选择性控制规律研究”课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曾承担国家973计划,中科院重大项目及大型企业委托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了产业化,为企业和当地政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团队还致力于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中心平台建设,曾获国家发改委4986万元的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于2014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计划财务局组织的专家组现场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