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52个团队

2022年01月10日

苏电电子信息科技服务团队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团队带头人:陈亮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111
电子信息
团队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86%;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96%;现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12个、省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6名、“333工程培养对象”人选21名、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人选8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名、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8名。教师在全国信息化类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并蝉联“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团队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获批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3个,建成各级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330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2个、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1个、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站(所)31个,可开展74个工种技能鉴定。2007年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投资建成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内单体生产性实训基地;2018年与戴尔公司共建具有国际水平的智能化示范中心。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115个,是教育部、工信部等六部委确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与联想、华为、富士康、夏普电子、三星电子、丰田(常熟)、中兴科技、臻鼎科技、中电熊猫、敏实集团、西子奥的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118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了联想学院、西子奥的斯学院、苏宁云商学院、易宁正弘电商学院、臻鼎学院、立讯学院等6个企业学院。与联想、中邮建、中兴集团等企业有着长期的订单式培养合作,设立了联想阳光服务班、富誉自动化班、富准模具班、苏州轨道交通班等45个企业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

2021年11月09日

基于云平台的电动自行车智慧充电系统研发团队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团队带头人:王志勃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110
电子信息
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5人。近3年,承担江苏省科研项目3项,淮安市科技项目5项。获专利授权3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基于云计算的远程考勤系统已在淮安市自来水公司等多家企业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20万元。

2021年11月07日

车辆通用诊断平台研发团队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团队带头人:章万静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109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章万静,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副教授7人,主要从事手机app、工业技术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等技术应用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其他市厅级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与淮安瀚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四合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慕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万元。

2021年10月08日

先进激光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及其产业化团队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张志荣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085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其他
张志荣,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研究员,光子器件与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激光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余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共5项,省部级项目8项、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软件登记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制定团标和国标各1项,企业标准8项,新产品鉴定4项,技术入股及现金转化科技成果6项。在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气体成分测量、光纤传感技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物质成分测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上述成果已在煤矿、冶金、石化、结构健康、管道泄漏、周界安防、铁路安全运维、环境大气监测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宝武钢铁集团、扬子石化、上海石化、国投新集煤矿等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9月30日

智慧检测与检测技术——常州源数菁英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蒋一松
职称:
团队编号:10062
电子信息
赵国瑞 博士后,副研究员,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主持和参与完成863计划重点项目“煤矿井下采掘装备遥控关键技术(2008AA062201)”、863计划重大项目“两柱式超强力放顶煤液压支架研制(2012AA06A407)”、973科技支撑课题“深部围岩支护稳定性原理及自适应支护设备创成方法(2014CB046302)”等国家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3项。 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机械工业协会二等奖1项。在《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参与编写著作3部;获多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代万洲 硕士 曾任职华为北研所 战略咨询部 市场高级专家 蒋一松 曾任职 梅特勒-托利多 仪表事业部 市场专家 黄欢 曾任职 梅特勒-托利多 仪表事业部 高级工程师

2021年09月30日

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上海)区块链研究分院——原旭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原旭
职称:
团队编号:10059
电子信息
技术负责人原旭,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上海)区块链研究分院院长, 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实验室主任,金融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研究院及麻省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曾就读大连理工大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及大连海事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知识图谱与推理、工业互联网、边缘智能、大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分析。 在国际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SCI EI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过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重点基金、工信部重大专项,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及横向课题若干。 曾在美国匹兹堡及新加坡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及软件开发工程经验。在新加坡裕廊船厂参与过6万吨级船舶自动化无人机舱的设计与监造工作。软件开发经验主要集中在工业互联网、智能感知、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 上海区块链研究分院(下辖CNDS协议实验室)在网络底层管理技术及数据安全存储、数据传输领域,拥有中国独特自主的基础协议体系及独创的全域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等创新性科技成果储备。首创了自主可控的CNDS分布式文件存储协议(基于内容寻址的协议体系)并落实在区块链共性基础服务工程实践中。(“CNDS协议栈”由大连理工大学首创命名、研发,并于2019年3月成立了“CNDS协议实验室”。)技术团队共有30余人,其中教授2名,博士5名,硕士10余名,其余成员学历均在本科以上。

2021年09月30日

环境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关荣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51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关荣锋,教授(二级), 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负者人。从事智能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6项,主持“863”项目子课题1项,承担企业技术攻关课题5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现成果转化5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专利授权3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智能传感与环境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智能检测传感技术、光催化新材料相关成果已在企业获得应用。与科行环保、天楹环保能源、易达检测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60余万元。

2021年09月30日

电子信息——智能宽带无线通信网络团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盛敏
职称:
团队编号:10046
电子信息
盛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团队负责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科技部6G总体专家组成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群体项目、重点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专利授权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天地一体异构网络融合、无线自组织网络、空间信息网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航天测控网系统、中国移动密集无线组网系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中国移动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1亿元。

2021年09月30日

新一代仿生智能无人飞行器研究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宋笔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3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其他
宋笔锋,教授/博导,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J-XX分系统副总师,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大型民机科技创新平台顾问专家组成员,863计划重大项目论证组副组长,XX部临近空间飞行器专家组成员,XX部可靠性共性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校航空航天类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浮空器分会副主任委员、无人机及微型飞行器分会委员,中国电科集团浮空平台研发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科集团可靠性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园特聘航空产业专家。 本团队为新概念航空器原理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由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宋笔锋教授领衔,“飞豹之父”陈一坚院士为首席顾问,团队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辅助人员7人,硕博士研究生150余人,长期致力于探索新概念航空航天飞行平台和解决相关前沿性、基础性、带动性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团队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JW项目、国防基础等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9项;授权发明专利78项;发表论文400余篇(SCI/EI检索论文200余篇)。在微小型仿生飞行器气动机理、结构设计、飞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

2021年09月30日

先进飞机能源及混合动力实验室——李伟林教授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伟林
职称:
团队编号:1003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李伟林,教授博导,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陕西省航空电气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计划。团队目前拥有教师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助理教授6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70余人,是一支能在科研上攻坚克难、聚力创新的优秀团队。目前团队承担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索引国际期刊论文30余篇,EI检索论文60余篇。在相关研究领域申报专利23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航空航天智能配电技术,飞机电推进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多领域集成仿真验证方法研究成果已在MA700飞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数字式智能固态功率控制器(SSPC)和智能接触器以及首套机载数字式自动配电控制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大型运输机(运20)、舰载机(歼15)、新型战斗机(歼20)和无人机等各种飞机。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6年团队科研总经费超10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轨道交通测试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林建辉
职称:
团队编号:1002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测试技术团队,依托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械工程学院轨道交通运维技术与装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专职科研人员2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团队主要在高速列车车载安全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轨道交通设备故障诊断及健康预测;轨道交通系统可靠性;列车型式试验与长期跟踪试验;高速列车振动、噪声及车内压力波动性能测试与主动控制;运维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等领域展开科学研究工作。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数十项;与中国中车旗下各大主机厂深入合作,承接众多科研项目。在多年科研活动中取得丰富成果,获得发明专利50多项,软件著作权40多项;出版专著3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团队的轨道交通列车车载安全监控关键算法和产品在多种型号列车已完成运营考核,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2021年09月29日

图像检测与智能系统研究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学武
职称:
团队编号:1002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15。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参与国家重点研发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在图像检测、分析和理解、水下智能检测机器人、视觉认知余计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图像检测技术在工业产品外观质量检测中得到应用,水下智能机器人在六塘河水工建筑物水下损伤检测得以应用。与常州新科汽车电子、苏州格创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华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