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89个团队

2015年08月10日

重大装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团队

华东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轩福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58
装备制造
本团队主要从事先进重大装备安全技术、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及科技服务工作。 重大装备安全技术领域的服务团队是集中学院以下三方面科技、人才优势队伍构建:(1)关键设备制造、设计、运行维护以及灾难(火灾、地震、台风等)环境下的关键设备及系统的安全评价和寿命预测技术(材料-结构一体化的失效评定技术、装备系统动态安全指标评价技术、概率风险评价方法、核电关键设备安全技术、时间相关的破坏技术),(2)设备及系统先进制造的安全科学技术(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的安全技术、环境与介质处理技术的安全技术),(3)化学物质危险性的评价与控制技术(危险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基础研究、化学物质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技术与风险管理研究、危险物质泄漏与扩散的动力学研究)。 重大装备及新能源设备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的服务团队科技、人才优势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1) 重大装备再制造及修复技术(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先进修复技术),(2)新能源设备研发及应用技术(新型节能设备开发、微小型设备设计及制造技术),(3)节能环保设备研发及应用(高通量换热设备开发及制造、石化生产废弃物处理及再利用成套装置研发及应用)。 本团队主要成员2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包括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3任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等专家学者。团队骨干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且获得省部级奖励2次以上13人。近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2项目。 近3年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已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一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上海市资助研究重大项目80余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EI收录的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3000万以上。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光学功能材料与激光技术创新团队

江苏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德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6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沈德元,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双创人才、省六大高峰人才入选者。“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江苏省“激光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0余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15项。发表SCI论文约150篇,获专利授权5项。在高功率中红外激光技术和透明陶瓷等先进光学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苏州安洁科技、苏州德龙激光、江苏大族粤铭激光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及学科建设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高分子产品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瞿金平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瞿金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05
其他
瞿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拥有教授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工8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含“教育部跨世纪人才”)7人。 该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与装备及其理论的研究。率先提出塑料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成型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高分子产品制造技术新技术及装备。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权25件,国际发明专利3件,鉴定成果30多项,多项成果被鉴定为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发明创造奖金奖1项、中国专利发明创造奖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超过200篇,出版著作15部,国外出版公司出版英文专著2部。

2013年10月01日

精密装备与现代控制技术——张宪民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宪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0
其他
张宪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该创新团队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工11人。该团队主要从事包括精密装备、机构动力学与现代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0多项,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60余篇次。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印刷线路板无铅联装成套设备,创产值4亿多元,申请国美国、加拿大、欧洲发明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件,美国、加拿大、欧州、香港发明专利各1件。部分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等,国家专利优秀奖等。

2013年10月01日

高端电子制造技术及装备——胡跃明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跃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11
其他
胡跃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该创新团队拥有全职研究人员20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和研究生等研究人员60余人。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精密电子组装技术(SMT)及装备、精密电子封装技术及装备、光学检测技术及装备、先进检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的重点重大项目10余项,自主研制了全自动LED及元器件贴插机、全自动系列贴片机、全自动光学检测机和半导体芯片全自动键合机等精密电子制造设备。目前已实现批量产业化的产品有全自动LED及元器件贴插机(国际同行中领先,LED插件速度高出国外机型50%,形成年产200余台规模)、全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年产300余台规模)、全自动半导体芯片键合机等。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8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和论文120余篇

2013年10月01日

汽车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华林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华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67
装备制造
华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会理事、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汽车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高性能齿轮精密摆辗技术和高性能轴承精密轧制技术等成果已在机械、汽车、火车、化工、电力、国防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海陆环形锻件有限公司、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锻造公司、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15年08月10日

信息显示研究所科研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琼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89
其他
信息显示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3月,由王琼华教授任所长,李大海教授和王君副教授任副所长,现有教师7人,博士生11人,硕士生34人。 研究所主要从事3D(三维)显示和液晶显示等信息显示方向、以及波前检测和光学加密等光学信息处理方向的相关原理、技术和器件的研究工作。 研究所承担了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和“973”等课题。研究所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规格3D摄像机、裸视光栅3D显示器、集成成像3D显示器、3D图像播放软件以及2D/3D视频实时转换软件,可用于虚拟现实、广告、游戏和3D电视等领域;提出了几种新型电极结构的透反蓝相液晶显示器和宽窄视角可控的蓝相液晶显示器,等等。 研究所在Optics Express和Optics Letters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件,中国发明专利28件,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 研究所与美国、德国、韩国、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团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2015年08月10日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材料)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玉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90
其他
王玉忠,现任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基地主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兵工学会阻燃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副会长、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等,应邀担任8个中英文主流学术刊物的编委。此外, 先后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学会 (IUPAC) 会员、ASTM国际会员等。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教育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四川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 2004 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被评选为科学中国人 (2004)年度人物等。 主持过国家 863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 / 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和部省级计划项目约 40 项,承担国内外企业委托的重要项目 30 余项。 申请发明专利 80余项(已授权60余项),大量成果被推广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教育部的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四川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其他科技进步奖 4 项。在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余篇,邀请英文专著章节和综述9篇章,出版专著/教材/手册 5 部,20余篇论文成为季/年度TOP热点/多引论文。参订国家/行业标准10项。 领导的实验室/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的教师、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总人数上百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是“985”二期“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I类科技创新平台和“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技术”II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环境友好材料”研究领域的主要依托研究机构。

2015年08月10日

清洁制革技术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石碧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98
能源环保 其他
石 碧,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轻工领域咨询专家,四川省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皮革化学家及工艺师协会联合会(IULTCS) 主席。主要从事制革清洁技术、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植物单宁深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一、二等奖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收录74篇,EI收录37篇。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2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985科技创新平台一个,常年有流动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交流,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科研队伍。

2015年08月10日

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云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00
其他
陈云贵:现为四川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近130篇次被SCI和EI收录。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8项,其中10项为项目负责人。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连续四年入选中国稀土行业十大科技新闻,得到行业认同。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现实5项科技成果转化,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氢能技术中试研发基地。培养博士19人、硕士31人。 研究团队: 本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是涂铭旌院士和陈云贵教授,现有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2名,常年稳定的研究生数量约25名。本团队主要研究人员由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及制冷专业的学者组成,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突出。 本团队已毕业13名博士生,17名硕士生。这些毕业的研究生分赴到美国、德国、日本、新西兰、以及国内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从事科技开发等工作。 本团队与美国、日本、瑞士及新加坡等国的学术机构及学者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本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已纳入四川大学985平台和211工程重要的建设内容,也是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 本研究团队与四川宝生(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新材料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成就。

2013年10月01日

功能薄膜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光电性能技术——赵修建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修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73
能源环保
赵修建,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际玻璃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薄膜与涂层分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全国建筑用玻璃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赵修建团队,是一支以本实验室为主、结合校内相关领域优势研究力量、包含材料、物理、化学、光电子器件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本室成员主要包括赵青南、李远志、刘启明、韩建军、陶海征、夏冬林、刘保顺、冯晋阳等。该团队2005年经教育部评审批准建设,随后3年,在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结构调控原理、光电性能设计以及应用研究中,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7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6的论文8篇、影响因子3~6的论文54篇,研发了7种具有实用前景的功能薄膜材料和6种功能薄膜器件。建设期间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湖北省和江苏省高层次人才3人、湖北省杰出青年人基金获得者3人、武汉市青年优秀人才晨光计划4人。2009年6月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2013年10月01日

环保陶瓷与新能源陶瓷技术——吴建锋教授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建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74
新材料
吴建锋,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工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湖北省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工业陶瓷、新能源陶瓷、环保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原料标准化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 吴建锋教授和徐晓虹教授、王国梅教授、水处理专家,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及经济管理团队等组成了跨学科高水平科研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大量国家973、863、国家支撑和省市攻关计划项目,为海印集团、科达机电、中国铝业、宝安集团、中博建设集团等数十家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科技服务,共建了六个陶瓷产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40余项。主编国家重点规划教材《材料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概论》及《材料物理》等。培养了大批工业陶瓷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