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23年07月20日

经典名方、名医验方研发与转化--程建明团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程建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2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程建明,男,中药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江苏省经典名方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新药审评专家,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保健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新药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药学会中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发表SCI论文10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获中药新药临床批件5件,保健食品2件。与康缘药业、济川药业、江阴天江药业、南京同仁堂、南京海昌药业、江苏融昱药业、艾兰得营养品公司、贵州昌昊药业、四川仟源药业、和黄药业、潘高寿、王老吉、香港位元堂等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科研总经费达6200余万元。

2023年07月21日

水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张洪程教授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洪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79
现代农业
本团队现有教师33人、博士后3人、实验室管理与科研辅助人员5人、博硕士研究生132人,团队负责人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教授。1985、1993、2011、2014、2018年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主持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获得二等奖1项。2017-2019年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2022年主持获得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水稻轻简化、机械化、精确化、产质效协同栽培等多项成果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先后审定水稻新品种5个(其中4个已转让),主持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2017年,张洪程院士领衔的“水稻优质高效机械化精确化生产技术创新团队”获评首届江苏省“创新争先奖”团队。2022年,张洪程院士领衔的“水稻丰产优质技术创新教师团队”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3年07月22日

碳化硅功率集成芯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盛况
职称:
团队编号:10293
装备制造
盛况,“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姑苏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部863主题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特聘教授、电力电子应用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团队承担了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领域的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主题项目及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在器件理论、芯片研制、器件封测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最早报道了碳化硅(SiC)功率集成芯片、在国内较早自主研制出了系列SiC芯片和模块(600V~6000V/最高300A,SBD、JBS、MPS、JFET、MOSFET)、提出沟槽型超级结SiC肖特基二极管设计方法并报道了1300V(不包括衬底0.36 mΩ?cm2,品质因子FOM达国际前列)SiC超级结二极管、提出新型垂直型氮化镓晶体管结构并报道了FOM处国际前列的芯片、基于新型单驱动方法的10kV/200A碳化硅MOSFET多芯片串-并联模块、首款10kVA基于全碳化硅器件的高压电力电子变压器、合作开发了高压大容量硅基IGBT芯片等。团队也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开展合作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合作企业包括国家电网、中车、中电集团、华为、华润微电子、台达、德国英飞凌、美国福特等公司,实现了碳化硅和硅基电力电子芯片的产业化。相关的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28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

2023年07月19日

先进生物材料与过程装备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凯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08
新材料
团队负责人郭凯,教授,博导,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南京“科技顶尖专家聚集计划”。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140余篇,参与编写书籍两部;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内外专利七十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四项;获国际杰出青年化学工程师奖、中国工程院闵恩泽能源化工奖、侯德榜化工奖、冯新德高分子奖、青山科技奖。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技术在化工、材料、医药等行业获得产业转化,实现了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基无毒增塑剂、聚酯多元醇以及多个精细化学品和原料药的产业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3年07月20日

猪重要传染病诊断与免疫技术——姜平教授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姜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61
现代农业
团队带头人姜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医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兽医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与创新团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生物制品学分会、生物技术学分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依托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动物细菌学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猪的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致病和免疫机制、诊断和免疫防控技术。团队核心成员共有1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实验师2人。针对猪重要传染病病毒培养和疫苗抗原制备工艺技术难题,本团队深入研究挖掘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致病和免疫机制,成功创制猪圆环病毒2 型合成肽疫苗等。疫苗安全有效,免疫保护效力100%,免疫持续期4个月,疫苗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团队与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案例“猪重要传染病免疫防控技术及新型疫苗的创制与开发”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产学研合作十大案例。

2023年07月20日

多目标电磁特性优化CAE技术——丁大志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大志
职称:
团队编号:10244
电子信息
本团队负责人丁大志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0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电磁建模理论、射频集成电路与天线设计、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南京固体器件有限公司、无锡飞谱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星宇芯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万元。

2023年07月13日

微生物合成与智造——齐向辉教授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齐向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2
生物技术与医药
齐向辉,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生物生物合成与智能制造团队负责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团队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高附加值化学品、医药、功能性糖醇等的生物合成与制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近5年,承担国家以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任务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际合作4项等共10余项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件,主编Elsevier英文专著1部,参编Springer Nature、Elsevier等中英文专著9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功能性糖糖(D-阿拉伯糖醇、D-塔格糖、D-阿洛酮糖/D-阿洛糖等)以及生物基化学品(3-羟基丙酸、1,3-丙二醇、已酸等)的生物合成与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部分成果已在产学研工程中得到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余万元。

2023年07月19日

先进电池研究团队——刘良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良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236
装备制造
先进电池研究所现有5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职科研教师,建有专业的车用动力电池实验室,具有“新型电极材料→单体电池→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的先进动力电池及管理全体系的研发能力。主要围绕新型电极材料、新型动力电池体系、动力电池管理及热管理、车载动力电池能量管理及电池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开展研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等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检索论文100余篇,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4项。与上汽、中汽研、春兰新能源、索尔新能源、欧力特等多家整车及电池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能够提供动力电池材料、电芯、电池管理和电池系统测试开发服务及电池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解决方案。主要研究方向:1. 新型高电压、高比容量动力电池的研究与开发2. 微观结构联动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变化机理研究3. 车载动力电池成组及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4. 动力电池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的研究。

2023年07月20日

微结构三维形貌低相干显微干涉无损检测系统——高志山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志山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45
电子信息
高志山,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防计量光学组评审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光学部件制造工艺技术中心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课题负责人等。 科研团队老中青结合,长期从事光学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相关的工作,在光学干涉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成果服务于航天、兵器、中科院以及多家企业。

2023年07月22日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I3CCU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贺磊
职称:
团队编号:10305
能源环保
刘贺磊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选入者。目前已在AIChE J., Chem. Eng. Sci., Ind. Eng. Chem. Res., Chem. Eng. J等知名化工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 7篇曾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3篇曾入选ESI热点论文;论文引用2645余次,H-index为28,撰写英文专著1部。目前担任中国化工学会模拟及仿真专委会委员;担任Catalysts、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Cell旗下The Innovation、Carbon Neutrality等多个多个期刊编委及青年编委,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等期刊客座编辑。加拿大自然科学基金 (NSERC)、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工信部智能工厂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参与加拿大以及中国多项基金以及企业项目。 本团队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Paitoon Tontiwachwuthikul教授和Malcolm Wilson博士担任顾问,汇集了博导2人,教授1人、特别研究员1人,讲师2人的国际化研发队伍。团队主要成员拥有多年的CO2相关研究经历,并积极投身于CO2捕获新技术开发,获得部分领先的研究成果。团队在CO2捕获技术开发与利用等领域已有丰富的研究积累,特别是在CO2捕获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包括吸收溶剂开发、CO2分离过程的耦合及强化、工艺流程的优化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尤其是在在智能化CO2捕集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功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CO2捕集全流程中试装置,并实现应用。

2023年07月21日

造船信息化与新能源船研发团队

江苏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炬成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27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王炬成,副教授,江苏科技大学船海学院制造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造船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以及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开发工作。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完成科研项目数十多项,通过省部级鉴定多项。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1年来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数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马晓平,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造船工艺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船舶基础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工艺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学术和社会职务。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设计制造技术、船舶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研究。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员完成科研项目数十项。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0年来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50余篇。 顾晓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任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焊接技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工作,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员完成科研项目10多项,通过省部级鉴定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 管义锋,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苏科技大学船舶设计研究所所长。1988年镇江船舶学院,获船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3年江苏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硕士学位。担任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中国船级社技术委员会内河分委会委员、《船舶设计师》副理事长等学术和社会职务。主要从事基于数值仿真的船舶先进设计技术研究,以及绿色能源动力船舶、海洋工程特种船舶等研发与设计;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员完成科研项目40多项,通过省部级鉴定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

2023年07月19日

智能电源研究——王楠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楠
职称:
团队编号:10239
装备制造
智能电源研究所,现有来自于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职科研教师6名。为满足新能源汽动力电源的先进制造与智能化管理需求,研究所建立了覆盖“电池单体-模组-Pack开发与性能测试”、“能量系统全生命、高安全性管理”、及“车载电源机-电-热一体化设计”的完整研发体系,形成了贯穿“电池体系开发→电极材料制备→单体性能测试→模组系统分析→复合管理应用→车辆动力系统整合”的科研框架与技术能力。目前,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江苏省成果转化等国家与省部级项目30余项,开展产业研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技术论文150余篇,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共计4项;并与上海大众、蔚来汽车、新大洋、扬州亚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集团、春兰新能源、力神电池、上汽时代、国家质检中心、张家港清研检测等多家整车、电池企业及检测机构,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主要研究方向:1. 车用动力电池与电源系统开发2. 电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技术研发3. 高性能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关键性技术研究4. 电极界面优化与界面功能涂层研发及工业化应用5. 电池热安全在线检测与优化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