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23年07月24日

可持续纤维团队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纪俊玲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21
新材料
纪俊玲,女,1967年3月生,博士,常州大学教授,硕导,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省巾帼文创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江苏省第十一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于1988年毕业于东华大学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获东华大学染整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从事纺织印染绿色功能新材料的研究、产业化及管理工作。项目“农村经济作物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技术”(个人排名第2)获201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获奖: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7),江苏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8项。申请发明专利8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发明论文40多篇,并于2020年度获得了江苏省“十行百星”的“巾帼科技之星”称号。 谈君婕:女,1995年12月生,硕士毕业于常州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现任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染料的加工与应用。目前负责绿色可持续发展纤维的开发与应用工作。申请发明专利多件,授权7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多件,发表论文2篇。

2023年07月20日

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热化学重点实验室——张静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50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张静,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团队的研究特色是工业减污降碳及太阳能综合利用,借助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工业制造及配套能力,推进相关技术工艺产品化应用。已建设了一支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现有教授4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3人)、副教授 1人、讲师10人;在读博士生6名,硕士生25名。近五年,团队承担国家级基金 11项,省基金10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企业横向项目10项等,项目经费近2100万元;获省科学技术奖2项、省专利奖1项;发表论文80余篇,ESI 高被引8篇;引育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选送青年教师2人到企业做博士后、研究生10人次赴国外知名课题组和行业领军企业交流和联合培养。

2023年07月19日

智能底盘研究——唐斌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唐斌
职称:
团队编号:10238
装备制造
智能底盘研究所致力于智能转向、悬架、传动、制动系统、底盘集成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在动力学控制、复杂机电系统、智能底盘域控制等方面特色显著,具备车辆底盘部件与底盘集成开发能力。目前专职科研人员7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4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汽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15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获部省级科研奖励4项。相关技术已在苏州金龙、南京金龙、上汽大通、上海科曼、罡阳转向等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研究方向:1.新型悬架系统匹配设计与控制2.智能转向系统设计与控制3.车辆混合动力系统设计与控制4.电磁制动系统设计与控制5.车辆系统动力学与底盘集成控制6.智能车决策控制与车路协同。

2023年07月25日

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与技术团队

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安全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51
新材料
安全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年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7年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分离膜,共发表SCI论文200篇,他引总数5000余次,个人H-index指数达54,授权专利42项。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2015)。担任Advanced Membranes、The Innovation Materials、《水处理技术》和《膜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编委。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项,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团队开发了膜法-催化耦合处理烟道气、膜法-生化耦合处理费托合成废水、膜法-生物发酵耦合生产无水乙醇等新型工艺,与企业合作进行规模化生成,解决环境、资源和能源领域的相关难题,通过膜分离技术捕集和转化CO2,回收高附加值有机溶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废水/废气处理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北京碧水源、江苏天合元氢科技有限公司、泰丰先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23年07月22日

动态血压监护仪

浙江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树明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292
装备制造
叶树明,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姑苏领军人才等。带领团队开展高精尖医用电子仪器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发,包括大动态高精度生理信号采样技术、多种生理信号机器识别算法、生理信号大数据存储和网络传输技术等,致力于研发多参数睡眠监测仪、新型肺功能检测仪、心电血压二合一监测仪、血氧仪和生理信号统一分析传输平台软件等系列产品。 团队在电生理检测仪器、高精度荧光检测仪器、深海原位传感器、高可靠性数字检测与控制系统等领域深耕二十余年,拥有重大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经验。累计承担了“天宫一号”型号任务医疗仪器1项、“天宫空间站”型号任务医疗仪器4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1项、国家863重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1项、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课题2项、省部和企业横向项目多项。

2023年07月13日

金属材料塑性加工技术-柔性成形技术及装备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训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50
装备制造
郭训忠,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某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某重大转化项目首席,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4D打印及特种制造主题专家,军委装备发展部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专家,江苏省某创新团队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5人、讲师3人、高级工程师2人,有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某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项、某重大转化项目1项、领域基金重点项目1项、某前沿创新项目/某领域基金2项、慧眼行动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青年基金6项,以及国防军工型号预研、地方成果转化以及宝钢关键技术和工艺研发等企业横向项目等1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5000万元。团队目前已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7项,其中军事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大会最高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学术专著5部、重要学术论文120余篇。团队长期从事柔性塑性成形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化系列装备研制以及航空航天型号应用工作,系列成果在航空航天、核能工程、汽车工程等领域获得重要应用。

2023年07月22日

塑性加工先进技术——张士宏团队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士宏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10314
新材料
张士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板成形技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锻造协会钣金委员会首席专家。 本团队拥有成员20余人,其中博导2人、正高级5人、副高级4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出版著作7部,近5年科研经费超过600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一等奖2项、江苏省冶金行业协会与金属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与金龙集团、江西铜业集团、东方润安集团、山东中佳等著名铜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研发了稀土微合金大螺旋角内螺纹铜管、高强高导超细铜银合金线、高性能稀土微合金铜板带等产品,开发了铜管与铜板带铸轧工序在线超声检测装备与智能水冷调控装备,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现实智能仿真工艺联动沙盘的方法,构建了相应的物理及工艺模型,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与实践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2023年07月20日

亚磺酸盐脱氧还原技术——易文斌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易文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51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易文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实验室主任。近年来致力于面向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含氟、含磷功能材料的原理、设计及应用研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CCS Chemistry 等国际国内杂志上发表文章 30 篇;出版专著 4 部(含章节);获授权专利 20 项,已转化 9 项,转化合同金额 2260 万元;7家单位利用相关专利技术实现了技术突破,产生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近三年新增销售额达4.27亿元,新增利润6652万元。以第一身份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2023);江苏省“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2023),江苏省“333”第二层次(2022)。

2023年07月20日

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绍铃教授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绍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52
现代农业
张绍铃,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梨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果树专家指导组成员,江苏省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果树学负责人,两次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团队为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依托平台,长期从事梨产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主要研发人员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师资博士后7人,其中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各1人,农业农村部农业英才、江苏省“333 工程”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第一层次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各1人。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资助项目达1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经费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重要专项项目,项目经费逾1.5亿元。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 14 项。

2023年07月24日

工业应用材料大数据团队

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韩维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29
新材料
韩维建(HAN Weijian),曾任福特汽车亚太区研发总监,主持福特各类研发项目逾150项,出版汽车工程专业系列丛书8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领导并建立了福特与中国多所高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本团队拥有核心成员6名,总全职人员18人,兼职两人,其中8人为博士,4人为硕士。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承担江苏省公共服务技术平台1项,发表论文8篇,专利授权6项。建立了中国首个材料卡库,包含5万张材料卡;已完成材料连接智能设计、通用结构疲劳等5套工业软件基础模块开发工作,部分软件已推出商业版,累计服务企业超过30家。

2023年07月22日

可见光通信技术——张明伦团队

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明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25
电子信息
张明伦,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级研发项目4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课题)1项,企事业委托横向项目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项目1项。累计在Optics Express,IEEE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Electronics,ACP等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任Photonics 客座编辑,Optics Express,JLT,Electronics, Photonics, IEEE Access等期刊审稿人,曾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TPC委员。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项。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科技竞赛一等奖1次。 实验室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光通信技术、光纤传感、智能物联网、智慧医疗等研究方向,实验室拥有较齐全的任意波信号发生器、光电信号分析仪、射频网络分析、误码分析仪等仪器仪表。实验室多年来一直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和纵、横向项目;在电路设计、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区块链等研究领域等取得了多项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成果,发表相关领域SCI、EI检索论文数十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0多项。

2023年07月20日

微纳光电子器件及应用——顾文华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文华
职称:
团队编号:10246
电子信息
顾文华,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核心成员,微纳光电子器件及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江苏省教育类“双创”人才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在柔性透明电磁屏蔽和隐身材料、高精度印刷电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苏州硕贝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科研经费达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