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7年09月21日

张全兴院士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全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94
能源环保
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在国内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以及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至今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49篇),获准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和美、英、日等国专利8项(其中40多项已获工程应用);已在全国各地建立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业装置100多套,为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质安全和众多化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合成、性能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09月21日

电学量子基准-张钟华院士团队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张钟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9344
电子信息
张钟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近10年以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国家科技部质量专项(NQI)重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电学量子基准、电学量子基准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制成我国电学领域的最重要的两项基准:直流约瑟夫森量子电压基准和直流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为我国的电学计量提供最高的溯源源头。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医药技术——David A. Weitz团队

哈佛大学

团队带头人:David A. Weitz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22
生物技术与医药
David A. Weitz,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现任PNAS杂志副主编,Nature Commun等期刊编委。Weitz教授学术成就斐然,是国际微流控、 软湿功能材料、生物物理、及生物材料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非常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Weitz教授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0多篇,其中30余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刊物上,论文被引600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应邀在世界各地做过800多次邀请学术报告。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国家优青1人。鉴于该团队刚刚组建,共同成果尚在申请中。

2021年08月18日

下一代网络与智能计算(NEIC)关键技术——王进教授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01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其他
苏州大学下一代网络和智能计算实验室专注于研究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嵌入式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在研究团队方面,由校内的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博士后/讲师、3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以及20余名本科生组成。此外,还包括校外合作教授2名(香港城市大学汪建平教授、波多黎各大学吕可劼教授)。在研究项目方面,已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多项。共发表/录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IEEE TCC、TPDS、TVT、TMM等)和会议论文(IEEE INFOCOM、ICDCS、IWQoS等)150余篇。共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16项)。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和高昂的研发热情。 团队所在的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 学院现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软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网络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物联网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等本科专业。 团队负责人王进教授,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双创”科技副总,苏州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苏州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2019年11月04日

机械设备智能制造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团队带头人:王志勃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82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科技团队成员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开发、智能制造数据处理、移动端应用系统开发等领域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获得多项技术专业和软件著作权,团队获得淮安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星火计划课题2项、省市级科研课题12项,团队中高校研究人员6人、企业一线高级工程师5人。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化功能材料——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突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在J. Am.Chem.Soc、Adv. Mater. Angew.Chem.In.Ed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0篇,获专利授权40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纳米环保吸附材料、多进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吸附材料成果已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机工业废水和废气吸附回收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苏州天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海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过程强化与高端装备制造——凌祥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凌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68
能源环保
凌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高效新型的紧凑式换热器成果已在高炉鼓风除湿、余热回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扬子、沙钢、南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绿色工艺和连续流反应技术——张跃教授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5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张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宁-常州大学反应器技术联合研究室主任,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石化部级纵向项目3项,中-法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精细有机化学品的绿色合成、连续流反应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甲醛超低释放脲醛树脂制造技术、连续流微通道硝化氧化加氢反应工艺技术等成果已在E0级脲醛树脂示范装置、硝酸酯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新工艺示范装置、硝基胍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工艺示范装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通广泰、南京石化、江苏磐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270万元。

2020年06月15日

船舶与海洋工程自动控制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江苏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志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2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本团队共有8人,其中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成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船舶自动化、船舶电气、检测技术以及控制工程等,团队人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较为合理。 团队自1998年组成团队以来,始终坚持服务面向船舶企业及海军国防装备建设,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工程前沿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近年来重点开展了船舶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大型船舶电力系统环形电网区域配电技术、海洋工程船舶综合控制系统和船舶综合保障技术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业绩,目前已成为我校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最具优势和特色的研究团队之一,初步具备了引领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自动化控制和电力系统技术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基础和能力。 团队五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3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镇江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67件、国家标准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2013年10月01日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水生经济动物资源利用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尹绍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1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8人、副教授3 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0篇,获专利授权5项以上。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鱼类繁育、虾蟹螺原体病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河魨鱼人工繁育、虾蟹病害防治技术等成果已在省内多家企业转化和应用。与江苏中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水仙实业有限公司、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江苏虎石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帅丰饲料有限公司、泰兴市天禄珍品水产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

2019年10月25日

杨亦慧团队

淮阴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杨亦慧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09824
其他
杨亦慧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副教授2人。进五年,承担省市级科研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获专利授权1项。在交通枢纽客流推演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淮安市政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金费达50万元。

2016年07月15日

中药新药创制-——张春凤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春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04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张春凤,博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导。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5人。近5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重大新药专项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基金2项,新药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5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2项。本团队在新药创制研究、中药保健食品、药妆、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与康缘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经费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