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黄磊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方成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赵金星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高文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微化工技术——陈光文团队

团队编号:07341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单位类型:中国科学院系统院所
研究方向:微反应器概念的提出迄今已逾20年,期间经历了一轮研究热潮,但主要以展示微反应器的特点和优势为主要目的,大多研究停留于对反应结果的唯象学描述上,而对其中传递与反应过程耦合的共性问题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尽管目前已有关于微反应器应用的报道,但其开发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和代价,且大多未经优化设计,而以失败告终的微化工技术应用开发也时有发生。关键问题是对其中特殊的传递过程、反应与传递的相互影响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反应与传递的协同耦合作用随反应进程、空间的动态变化缺乏认识,无法从机制上选择合适的调控和过程强化手段,难以“量身定做”优化设计出适于待定反应的微通道反应器。尽管理论上微通道反应器可通过数量放大以缩短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时间,但大量平行微通道的加工制造、流动不均、高成本、极小通道造成的高阻力及潜在的堵塞等问题,均影响市场对微通道反应器技术的接受度。
服务产业领域: 装备制造、能源环保
参加活动:
发布人:陈光文
陈光文研究员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化工技术研究,并组建成立“微化工技术”研究组。经过10多年发展,建成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微加工于一体的微化工技术研发平台。近五年来,主持微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科研,取得多项成果,申请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专利54项,其中授权专利37项。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化工技术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有效地应用于企业,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多年来,积极与企业寻找合作机会,推进微化工技术的工业应用。微反应技术已成功实现8万吨/年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工业运行,5000吨/年氢氧化镁阻燃剂中试和万吨级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工业示范运行试验,并在芳烃和醇类硝化等方面开展了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基础与工程化实践为微化工系统的设计、工程放大以及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团队成员有9人,其中博士4人,高级职称6人。分别负责有机反应过程工艺与系统的研发,微纳材料制备,微化工设备的制造。
863 次浏览 分享到

团队详情

团队简介
陈光文研究员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化工技术研究,并组建成立“微化工技术”研究组。经过10多年发展,建成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微加工于一体的微化工技术研发平台。近五年来,主持微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科研,取得多项成果,申请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专利54项,其中授权专利37项。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化工技术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有效地应用于企业,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多年来,积极与企业寻找合作机会,推进微化工技术的工业应用。微反应技术已成功实现8万吨/年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工业运行,5000吨/年氢氧化镁阻燃剂中试和万吨级石油磺酸盐生产的工业示范运行试验,并在芳烃和醇类硝化等方面开展了扎实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基础与工程化实践为微化工系统的设计、工程放大以及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团队成员有9人,其中博士4人,高级职称6人。分别负责有机反应过程工艺与系统的研发,微纳材料制备,微化工设备的制造。
参展成果
微化工技术
骨干成员
姓名 职务/职称 方向
赵玉潮 副研究员 化学工程
焦凤军 副研究员 环境化工
杨梅 助研 化学工程
韩梅 助研 有机化学
张博宇 助研 物理化学
在研课题
课题名称 科技计划名称
微化工技术研究 863计划
重大成果
成果名称 所获奖项
团队带头人
姓名: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所在部门: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联系方式
联系人: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所在部门: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务: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职称: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手机: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E-mail: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电话: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传真: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邮编:对接成功后可查看

咨询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