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8个团队

2015年07月07日

现代焊接技术团队——王克鸿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克鸿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13
装备制造 新材料
王克鸿,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长期从事焊接机理与方法、焊接智能化、数字化与机器人系统集成等研发工作,获得国家和省部科技奖励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省第二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省333学科领军人才,青蓝工程创新团队负责人,国防科技工业工艺工作创新团队先进集体负责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工艺与装备技术领域规划专家和科工局研究应用中心规划专家,高能束流加工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汽车部件先进制造、工程机械装备教育部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省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兵器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市、泰州市焊接学会理事长,《焊接学报》编委。 本团队形成至今已20年有余,本团队以国防科技工业“大型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和南理工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省重点学科、机械制造省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技术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为依托,主要针对兵器等国防行业、江苏等民用领域开展焊接制造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团队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化率达到80%以上,在读博士生24人,硕士生56人,每年本科生约70人。 近年来,在研国家、国防、省项目30余项,年均合同经费约1500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防技术发明奖、国防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兵器科技奖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项,连续15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研发团队,2007年获国防科技工业工艺工作创新团队先进集体,2012年获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大型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教育部材料优选与评价工程中心。

2013年10月01日

智能化功能材料——路建美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路建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路建美,苏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突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在J. Am.Chem.Soc、Adv. Mater. Angew.Chem.In.Ed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0篇,获专利授权40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纳米环保吸附材料、多进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纳米吸附材料成果已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机工业废水和废气吸附回收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苏州天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海立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光伏材料、器件及应用研发——苏晓东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晓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6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苏晓东 博士、教授,苏州大学阿特斯光伏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新型光伏材料、高效多晶黑硅电池产线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太阳能电池龙头企业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超1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赵玉涛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玉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61
新材料
赵玉涛,“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8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在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铝基原位复合材料成果已在节能汽车、大型机械装备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中联铝业有限公司、大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6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气凝胶材料技术——沈晓冬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沈晓冬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67
新材料
沈晓冬,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组副组长、南京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防973计划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4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隔热用气凝胶材料、吸附用气凝胶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隔热用SiO2气凝胶材料成果已经进行了产业化,与南京天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循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5年08月12日

光聚合技术——光聚合团队

北京化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聂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71
新材料 其他
聂俊,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引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外籍专家1人。近5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863专项1项、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产学研和自然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06篇,申请专利60余项,获专利授权24项,出版专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聚合关键原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光聚合新方法的应用、光固化涂料和油墨的研究、光聚合生物材料的制备等方向。在新型光固化单体树脂、光固化油墨、水溶性全生物降解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卡特新能源公司、江苏瑞阳化工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超硬材料微纳制造技术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勤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22
新材料 其他
张勤俭,博士,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所长。1972年3月生。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参加工作,任所长助理,微纳加工实验室主任。2002.05-2004.06在清华大学精仪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被评为研究员,2011年5月转入北京交通大学工作,2011年11月被评为教授。 长期从事超硬材料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作为副主编已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收录5篇,EI收录12篇。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1项;作为骨干(排名第2)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06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荣誉称号。拥有金刚石超硬材料微纳制造技术领域8年的实践经验,独自开拓美国客户2个和多个国内客户,主持研发了多种金刚石超硬材料制品,并以实现批量生产。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理事,《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百度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系统仿真学报》审稿专家,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兼职教授。

2013年10月01日

高分子改性材料与应用——周健团队

江苏理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周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64
新材料
周健,教授,硕导。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近五年来,团队主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1项,开展各类横向研究20余项,与企业共建江苏省塑料管道系统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第六届江苏省优秀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参与并完成国家标准制定1项。 本团队在长期科研工作中,形成了鲜明的“以产学研合作、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特色。尤其是在环保型新型阻燃塑料开发、高性能化改性塑料开发、车用水性涂料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其中代表性成果:“无卤阻燃聚乙烯新材料”被常州市登峰塑料有限公司应用于产业化生产,生产所得产品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同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环保型无卤阻燃聚丙烯新材料”被常州市改性塑料厂有限公司产业化生产,同年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PVC-U给水管件专用料”,该项成果被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产业化生产,累计实现产值达1亿5千多万元。“高抗冲PVC-M给水管件专用料”研究成果产业化转化的同年获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合作单位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应用该成果后出产的产品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

2013年10月01日

高性能太阳能反射镜制备技术——左岩团队

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

团队带头人:左岩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0974
新材料
左岩,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玻璃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长期从事玻璃材料增强、镀膜、成型、层合等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在特种玻璃制品、玻璃深加工新技术,尤其是国防军工高性能风挡玻璃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和多项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XX号工程座舱圆弧风挡透明件研制”;“直X机层合座舱玻璃研制” 等多项涉密国防科工重点项目;获2003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等。

2013年10月01日

物联网通信技术——慕福奇团队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团队带头人:慕福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86
新材料
慕福奇,现任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物联网通信技术实验室室主任,主要负责物联网通信系统的研发与测试工作。历任航天部所属厂总工程师,美国CWILL 通信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美国BROADSTORM 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美国ADAPTIX 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上海瀚迅无线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等职位。 1、参与中国3G标准TD-SCDMA标准的制定; 2、2000年,在美国BROADSTORM 通信有限公司主导基于OFDMA/TDD/IP 系统方案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研发测试; 3、在美国ADAPTIX 有限公司领导802.16e通信系统研发,并主导系统架构、财务预算、 进度计划、团队建设、系统集成及外场测试等工作; 4、成功研制UHF频段“三网融合”宽带无线移动系统,并多次运用于抗灾、维稳、抢险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均表现出色,获得较高评价; 5、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开展“无线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的研究,推动科学院与广电部门在技术研发层面的合作,探讨“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申请并实施“软件无线电”平台研发项目。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研究生27人,本科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其中先导计划1项,03专项一项,院十二五计划一项,发表EI论文2篇,CSCD论文6篇,等国际国内核心论文刊物多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在物联网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无线高速多跳自中继链状网络通信系统成果已在新疆边防信息化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科院,北京邮电大学等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2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功能材料环保助剂开发与产业化——蒋平平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蒋平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36
新材料
蒋平平,1957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6年-2011.1年一直担任江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荣获2007-2008年度江南大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标兵称号、2010获无锡市“知识产权管理”先进个人、2010年获江南大学“荣智权奖教金”。在科学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得到了国内本行业的认同,曾连续四年在全国塑料助剂行业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作特邀报告,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现任中国工程塑料协会助剂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全国水溶性高分子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塑料助剂》期刊编委、《增塑剂》期刊主编、《Journa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特聘中国编辑。2012年获得无锡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都为副教授。2006年以来,本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联创项目、江苏省国际合作课题和江苏省创新团队等研究项目12项,围绕国家产业导向的研究项目,主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品质环保增塑剂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08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环保增塑剂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获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获安徽巢湖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发表SCI、EI及国内核心等刊物上论文7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1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分别为《增塑剂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和《环保增塑剂》(国防工业出版社)。与常州市武进佳华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建德建业有机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60万元。

2015年08月13日

纳米碳材料研发技术——智林杰团队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团队带头人:智林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69
新材料
智林杰,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组长,百人计划。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46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纳米碳材料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