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激光立体成形(3D打印)技术——黄卫东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卫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90
装备制造 其他
黄卫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190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立体成形理论、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飞机、航空发动机、航天飞行器等国家高新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国内多家航空航天院所、企业及大型燃气轮机,风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代谢的分子调控——张建法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建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85
生物技术与医药
研究团队所在学科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江苏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的生物化工方向。该学科方向是在90年代初的生物化工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先从事的是微生物发酵及其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苏省医药中间体工程中心,在医药中间体的开发应用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筹建南京理工大学分子代谢中心并于2006年6月正式成立。 并随后分别列入学校和工信部重点建设计划。该中心是国内较早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专门代谢的研究机构。中心以糖脂代谢的分子调控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分子遗传和代谢以及生化药学等方面的深入交叉,形成了基础和应用并举的特色。特别是微生物活性多糖的应用的研究极具特色。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国外实验室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中心还与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中心与南京大学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密切联系。近年来中心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和其他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实验条件良好,所在实验室,拥有代谢的分子调控、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修饰及改性等所需的先进设备和优良技术。近五年来本团队获得各类奖项3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研究论文100多篇。目前团队主要围绕糖脂代谢调控及其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应用方面开展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小分子化合物在糖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代谢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 该研究方向是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生物体内化学小分含量的变化导致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从而引起基因表达或关闭,最终影响动物的代谢和行为,是一个新的重要的生物学现象。研究生物节律调控的代谢基因表达的信号传导途径中各个信号分子的调控机制,阐明信号通路,揭示表达信号的生物学意义和功能,将有助于揭开一些代谢疾病的发病机理,并可能使这种信号传导途径成为一个新的治疗代谢疾病的药物靶点。该方向主要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化学生物学技术为手段,并与化学其他领域进行深入地交叉,利用一些基因敲除的细胞和动物或微生物模型,从微观到整体上研究一些重要代谢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调控,探索一些重要疾病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异常,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理,同时为代谢疾病的药物设计提供科学基础。 (2)新型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多糖的发现及其结构功能、基因调控的研究围绕新型微生物多糖Salecan生产菌株为材料,通过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系统研究β-葡聚糖的合成酶及调控体系的基因族。重点分析β-葡聚糖的合成酶GUS1的启动子以及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采用大片段重组技术克隆相关基因,分析其功能。同时也考察定点突变对多糖合成转录的影响。 通过分离纯化各种重组多糖,对这些多糖进行结构解析,分析与外源基因导入产生效应的一致性和变异点,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和改进方法;研究这些新多糖的物化性质和生物活性,重点关注这些重组多糖的免疫活性和抗肿瘤效果。研究其成药特性和分子细胞的药效和药理特征。该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酶系及其调控机制,并建立起活性多糖的新的微生物合成表达系统。(3)活性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 利用实验室丰富的活性多糖的资源,开展非病毒多糖的基因传递载体的研究。用组合化学的方法设计,合成和筛选具有高效转染能力和低细胞毒性的多糖聚合物。水溶性生物可降解类糖类聚合物纳米颗粒,在安全性、毒性、稳定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类载体,在体内多种器官与组织的细胞转染效率有的已达到临床的要求。生物可降解性可以增加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和降低其体内细胞毒性,因此是系统给药所期待的优点,目前该方向在可生物降解的多糖基因传递载体颗粒开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4)活性多糖的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开展免疫多糖Salecan的工程应用研究。Salecan 以良好的水溶性,强烈的免疫特性,有望成为一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微生物多糖。该方向将围绕Salecan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应用为重点,研究Salecan在食品、医药、农业、化工、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在开辟治疗皮肤耐药性感染新途径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成果是皮肤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的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3年10月03日

海岸带水生态安全与水质保障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尤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654
能源环保
本团队隶属于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于哈工大(威海)的“海洋资源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专利授权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海岸带城市污水的健康循环和回用、海岸带特种废水的深度处理、船舶压载水处理的原理与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其中船舶压载水处理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山东省“两区”建设专项资金的资助,并在哈工大(威海)建设了中试研究平台,获得授权专利2项。近海地区油田回注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攻关项目资助,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2017年09月21日

微小型无人机技术——昂海松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昂海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68
装备制造
昂海松,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X X项,其中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国防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微型飞行器系统技术、仿生微型飞行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团队多项研究成果已成功转化并推向市场,创办了南京钟山苑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奇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800万元。

2014年06月24日

电力电子变换器与控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邢岩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39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本团队包括两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兴趣包括功率变换器的拓扑和建模,功率因数校正技术,LED绿色驱动变换技术,新能源发电变换技术等。拥有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专利3项和日本专利1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2015年07月10日

智慧城市,电子信息技术——张捷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捷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6416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其他
张捷,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远程监控、火灾监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火灾监测成果已在军用船舱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三一重工、玉材重工、康尼机电、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成都铁路局、洪都集团、北方信息控制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余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李迎光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迎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35
装备制造
李迎光,中国图学学会理事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刊JEM(SCI收录)副主编,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客座教授。李迎光教授长期从事飞机复杂结构件数字化制造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19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3篇,近5年SCI他引203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研究成果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已成功应用于17个飞机型号781项结构件的研制生产。受邀作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题报告4次。

2014年06月20日

精密、高效、智能化成形加工工艺及装备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22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团队核心成员8名,教授3名,副教授5名。在该方向,我们有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个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1个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1个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有3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授权发明专利7项。

2015年07月28日

危险固废微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辛宝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513
能源环保
辛宝平,博士,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委会委员、中国有色冶金学会环境保护专委会委员、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60余篇,高水平论文(IF>4.0)10篇,授权日本专利1项,中国专利8项。2012年9月在第15届世界生物技术大会(4年一次,号称生物技术的奥林匹克)受邀做特邀报告并主持环境微生物技术分会生物淋滤主题。2012年10月在第6届亚欧真空及表面国际会议上受邀做大会报告。2014年受聘为国家人力资源部危险固废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授课专家。 辛宝平研究团队致力于无机危险固废的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了新一代生物湿法浸提工艺,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并逐渐成为世界上固废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的著名实验室之一。该生物技术在常温常压工况条件下高效浸出并回收无机危险废物中有价金属,具有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绿色安全的特点。2012年9月韩国世界生物技术大会(4年一次)受邀做特邀报告,并主持环境微生物技术分会生物淋滤主题;2014年1月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邀请为全国固废从业专业人员讲授固废处理新技术;聘请全国唯一的固废处理领域院士----中国环科院段宁研究员为兼职博导,进一步加强了研究力量和学术地位。

2014年06月25日

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应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新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5367
能源环保 其他
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航空电源系统中二次电源及新能源功率变换应用研究,课题组共同完成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中第3课题非并网风力发电系统控制基础研究。项目组在新能源应用与开发、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系统、大功率双向功率变换技术、风电并网系统控制等方面具备较好的技术积累。已成功研制的100kVA微电网示范工程、100kVA双向微网主逆变器、微电网中央控制器、50kVA并网型逆变器、50kVA双向PWM整流器、30kVA能馈型电子负载、3kVA光伏逆变器、15kVA永磁同步机组、双向蓄电池充放电管理器等新能源应用各类产品。 课题组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电源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投资超过30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从事航空电源的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新能源发电系统及电能变换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实验室有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研究所需的基本试验仪器设备,如高档数字存储示波器、试验电源及模拟线性负载、EMI测试分析设备等。实验室同时具备三维电磁场分析软件Ansys,控制系统分析软件Saber 和电力电子电路分析设计软件Cadence,可用于本项目的控制优化设计、仿真验证和电路的设计。此外实验室设有电源结构与工艺研究试验室,可满足各种功率变换器和控制器研制的需要。 课题组共获得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先后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

2017年09月21日

土壤环境检测技术——迪泰克土壤多参数快速检测仪研发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介万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312
能源环保
介万奇,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项10余项。现担任《金属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功能材料》、《航空材料学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编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副理事长。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三年,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级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近三年团队成员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4项。团队在核辐射探测材料制备、辐射探测器件制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已经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同方威视、清华大学、安健科技、苏州医工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

2015年07月28日

现代气动电子技术——王涛团队(SMC北京理工大学技术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涛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7516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兼职外籍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国际合作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6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气密性检测、伺服驱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气密性检测成果已在气缸气密性、汽车轮毂焊缝等工程,气动伺服驱动控制成果已在汽车点焊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SMC株式会社、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