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46个团队

2023年07月17日

微波光子技术——潘时龙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时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94
电子信息
潘时龙,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共14项。发表SCI论文65篇,获专利授权43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针对微波光子技术在雷达、通信领域应用面临的高分辨测量难、噪声带宽大、非线性杂散多三大问题,提出了基于有效分量标注的非线性误差抑制、基于可调精细选模的非线性杂散抑制、基于多域相干对消的非线性串扰抑制等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噪声和非线性对微波光子测量、信号产生和信号处理的性能限制,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低相噪光生微波源、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等样机,在军民系统应用69台套。与华为、长飞、中航光电、上海航天电器、中电/中航/中船集团下属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200万元。

2023年07月14日

“难加工材料的高性能加工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九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4
装备制造
徐九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5人、副教授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重要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973课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重点项目等近20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70余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难加工材料高速超高速磨削/切削加工技术、磨料择优排布钎焊超硬磨料工具技术、自适应加工技术、声/机/光等多能场复合加工技术、抗疲劳制造技术、加工过程强化冷却换热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我国航空航天重要型号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省内外航空航天骨干单位、刀具/磨具和机床制造企业建立了紧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

2023年07月14日

风电装备高性能设计技术——朱春玲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春玲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63
能源环保
朱春玲,国家重大仪器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负责人,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3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在大型风电场特性和布局规划、大型风力机设计、风电装备运行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风电叶片等零部件设计、大型风力机整机设计、风电场运行管理等多个工程中得到应用。与金风、远景、中复、双瑞、龙源、华电、国投等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

2023年07月13日

复杂制造装备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楼佩煌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楼佩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51
装备制造
楼佩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十多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江苏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计划、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江苏省发改委项目等共1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江苏省首届专利优秀银奖1项。在大型装备优化设计、复杂结构精密检测、多轴协调运动控制、多机协作任务调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大型重载海上风电平台、大型航天器部件对接地面模拟试验、大型复材机翼喷涂作业精准定位、新能源汽车总装产线、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产线、光伏/3C零部件产线等领域/行业中得到应用。与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兵器工业集团、上海振华重工、天奇自动化、苏州天准、无锡富瑞德等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9000余万元。

2023年07月13日

金属材料塑性加工技术-柔性成形技术及装备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训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50
装备制造
郭训忠,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某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某重大转化项目首席,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4D打印及特种制造主题专家,军委装备发展部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组专家,江苏省某创新团队负责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5人、讲师3人、高级工程师2人,有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某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项、某重大转化项目1项、领域基金重点项目1项、某前沿创新项目/某领域基金2项、慧眼行动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联合基金/青年基金6项,以及国防军工型号预研、地方成果转化以及宝钢关键技术和工艺研发等企业横向项目等1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5000万元。团队目前已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7项,其中军事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大会最高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学术专著5部、重要学术论文120余篇。团队长期从事柔性塑性成形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化系列装备研制以及航空航天型号应用工作,系列成果在航空航天、核能工程、汽车工程等领域获得重要应用。

2022年05月06日

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技术与装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26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单忠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数字化成形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 研究团队: 主要人员 80 余人,其中包括 中国工程院士 1 名,杰青 1 名,国家青年人才计划1名,青年教师 10 名,在读学生 70 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无模铸造、连续铸造、压铸、复合材料制造、数字孪生、智能工厂等。 重大项目:先后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973计划、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地方20余项项目支持,针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铸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 科研成果: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美日等国际发明专利11件),发表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团队所开发的理论方法、工艺技术与系统装备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一汽、中国一拖、广西玉柴、潍柴、西班牙Tecnalia研究院等国内外单位广泛推广应用。

2021年09月29日

焊接数字化及电弧增材制造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魏艳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6
装备制造
魏艳红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焊接学会(IIW)第XI委员会专家,国际焊接学会(IIW)C-XI中国代表。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焊接工程应用软件、焊接过程模拟仿真、电弧增材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飞机数字化工程、航天焊接智能化车间建设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车浦镇车辆、中车青岛四方、中航工业成飞、中航工业沈飞、中国商飞、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无锡透平叶片、常州金陵锻造等上百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10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车辆智能转向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万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5
装备制造
团队负责人赵万忠,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研究方向为汽车智能转向技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专家、万人计划专家各1名。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项。发表SCI论文65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在线控转向、主动转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线控转向成果已在一汽、上汽、宇通、中通、奇瑞、北汽等主机厂得到应用。

2021年09月29日

工业节能技术——新能源与热能高效利用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韩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4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2人,副研究员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热泵系统及关键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低温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研发成果已在医药、结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乐科热力科技有限公司、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永昇空调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

2021年09月29日

难加工材料的高性能加工技术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九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3
装备制造
团队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教授5人、博导5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1名、省部级人才4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两机专项课题5项、民机专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青年基金7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在高效精密切削/磨削技术、抗疲劳制造技术、自适应加工、超硬磨料工具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自适应加工、高效磨削工具/工艺成果已在我国多种航空航天型号工程中得到应用。

2021年09月29日

微波光子技术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时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2
电子信息
潘时龙,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共14项。发表SCI论文65篇,获专利授权43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针对微波光子技术在雷达、通信领域应用面临的高分辨测量难、噪声带宽大、非线性杂散多三大问题,提出了基于有效分量标注的非线性误差抑制、基于可调精细选模的非线性杂散抑制、基于多域相干对消的非线性串扰抑制等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噪声和非线性对微波光子测量、信号产生和信号处理的性能限制,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低相噪光生微波源、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等样机,在军民系统应用69台套。与华为、长飞、中航光电、上海航天电器、中电/中航/中船集团下属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200万元。

2021年09月17日

天地一体频谱认知管控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启晖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28
电子信息
吴启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发表SCI论文150余篇,IEEE期刊论文1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0余篇(ESI数位列认知无线电领域大陆学者第1位),入选ESI工程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科学家(Scientists)世界前1%。 团队长江学者吴启晖教授为领衔,拥有教授7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1名,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1名,中国科学青年托举/江西省杰青1名,江苏省杰青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名,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1名,洪堡学者2名,江苏省双创计划创新类人才1名。团队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的国家863、国家973、国防973 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军队重大项目等10余项,,取得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注重自主知识产权,被采纳国际标准提案5 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或国防发明专利20 项。团队围绕认知无线电、电磁频谱空间与天地一体化网络,发表SCI论文200余篇,IEEE COMST/COMMAG /TCOM/TWC/J-STSP 等IEEE期刊论文7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ESI高被引论文数位列认知无线电领域国际排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