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46个团队

2014年06月25日

MEMS微惯性姿态测量与组合导航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永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92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团队成员:孙永荣教授、李荣冰副教授及数十名博士、硕士生等。 课题组面向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主要在MEMS惯性传感器的高密度集成、误差建模、大气数据传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性能试验验证等等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在微小型姿态测量及组合导航系统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15年07月24日

航空电源及新能源发电技术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肖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35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成员:龚春英教授、肖岚教授、张方华教授、王慧贞研究员、陈新副教授及数十名博士、硕士生等。 课题组面向航空电源、新能源发电等新兴产业领域,主要在逆变器、直直变换器、整流器、微电网等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在航空电源及新能源发电系统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15年07月24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技术研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69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防预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在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技术、自动化医疗系统技术、智能化液压控制元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4年06月27日

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83
电子信息
本课题组长期从事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信号获取与处理,电子系统设计、测量与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921” 载人航天国家重点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国防重点型号等科研课题数十项。 吴宁,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博导。 刘方,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导。 葛芬,女,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导。 刘伟强,男,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导。 陈鑫,男,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导。 张颖,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生。 周芳,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生。 肖昊,男,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讲师/硕导。

2014年06月27日

先进成形工艺技术及装备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明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87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是航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钛合金成形技术、板成形工艺的力学分析、模具的优化设计、板成形性能分析成形工艺与工装方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建设了部级CAD/CAM开放研究实验室和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飞行器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钛合金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于1979年完成了国内首台热成形机床研制,并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而后又在2006年自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控制的热成形机床。完成了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某型飞机的钛合金垂尾的部件的研制等。 本项目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钛合金、铝合金及陶瓷等难成形材料成形技术、材料成形性能分析与评价、成形工艺与装备、板料成形CAE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材料超塑性及成形/扩散连接技术、材料成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变分析、飞机钣金制造技术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完成了某重点型号工程项目“某型飞机钛合金垂尾热成形技术”、“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热成形技术”、“×××高性能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重大专项)”、“中高强损伤容限型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十一五”预研项目)”等钛合金成形应用科研研制项目。“某型空空导弹钛合金舱体及翼面舵面制造技术”, 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钛板热成形技术在空空导弹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强韧钛合金热工艺参数与相关机械性能及微观组织预测研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合金热成形机床。 此外,本团队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难加工材料加工)的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研究工作条件。

2016年03月07日

导航与控制技术——刘建业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建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876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刘建业教授现任南航导航研究中心主任,南航与上海航天控制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航天器导航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并兼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南京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航空学报》、《宇航学报》和《中国惯性技术学报》等编委。长期从事捷联惯性导航与多信息组合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捷联惯性导航,卫星导航与惯性组合导航,激光及MEMS捷联惯导与地形辅助导航,多信息融合技术,现代最优滤波技术,非线性滤波理论在惯性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江苏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等,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曾遴选为(原)航空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专题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总装惯性技术预研项目、国防基金、航空基金及导航型号研制等重要科研项目。目前是南航“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控制科学与技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的负责人,“飞行器自主导航、控制与健康管理技术”江苏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 长期从事航空飞行器导航与控制领域的研究,所在“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防重点学科,所属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飞行器自主导航、控制与健康管理技术”江苏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本学科主要从事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探测与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工程,智能故障诊断等方面等研究。本研究团队在自主导航和控制研究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通过数十年的深入开发研究,本团队在惯性/卫星/天文/图像匹配多传感器自主组合导航、高精度光纤陀螺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及其新型陀螺仪理论研究、组合导航系统的最优联邦滤波以及非线性滤波技术、用于微小型飞行器的微型惯性自主组合导航及深组合导航技术、卫星测姿导航技术及自主轨道确定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此外,本团队在飞行器先进飞行控制技术、智能飞行控制、飞行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控制系统仿真及其应用做了一系列重要研究工作。

2016年06月03日

工业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工程应用研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韩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8887
能源环保
韩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321领军型人才。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工业支撑项目,广东省产学研基金等6项。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向企业转让发明专利4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机械蒸汽再压缩(MVR)蒸发浓缩、低温热泵蒸发浓缩、高效节能型干燥、新型快速低温干燥、ORC低温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制冷、强腐蚀性物料蒸发传热、节能型降温结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特别是机械蒸汽再压缩相关成果已经在蒸发结晶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节能达到60%以上,其MVR产学研单位江苏乐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成功上市。

2017年09月26日

高性能气体传感器及超声装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俊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3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团队负责人胡俊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特聘教授;曾任日本NEC-TOKIN公司仙台研发中心研发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等职务。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高灵敏度超声辅助型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纳米传感器的绿色加工技术、微移液器以及其它的超声应用技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江苏省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类课题10多项。在超声和压电器件方面取得过众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总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公开日本专利15项,论文SCI总引用1000余次,他引700多次。 胡俊辉教授是英文专著Ultrasonic Micro/Nano Manipulations (World Scientific,2014)的作者,其研究成果曾被国际主流科技媒体Advances In Engineering,Renewable Energy Global Innovations,Phys.org Science News Wire,EurekAlert,Electronic Component News和Bio-Medicine等亮点报道;他曾获1998年日本电子情报通讯学会IEICE论文奖(第一作者)和国际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和Ultrasonics的 VALUED REVIEWER 称号;3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国际会议上做主旨/邀请演讲10多次,并任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in Actuators 2011” 大会荣誉主席、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6”和“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ontrol”的大会主席。

2017年09月21日

磁悬浮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龙祥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9506
装备制造
及企业协作项目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部省级奖5项。周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第六届理事会成员,中国磁悬浮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省基金等。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宝钢等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金超武,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设计工程系副教授。担任中国磁悬浮技术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宝钢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

2017年09月21日

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校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07
能源环保
张校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先进化学蓄电技术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2006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15年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Fellow)。2012年1-4月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并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1项。目前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3项。迄今作为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SCI他引超过6000余次,单篇引用最高400余次,连续三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15、2016年)及Highly Cited Researcher by Thomson Reuters(2016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近5年获省部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千人计划1人、教授4人、特聘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5人、博导4人。近5年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在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高比能金属二次电池(锂硫电池、锂空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的构建和优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型成果,现与中航锂电(江苏)有限公司、南通海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新和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集盛星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恒通照明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千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楼佩煌教授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楼佩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24
装备制造
楼佩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中1人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人入选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工程,1人当选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人被评为省首届创新创业先进个人,1人获德国洪堡基金奖励,1人获2009年度“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多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合作等项目30多项;团队近五年来科研成果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1项。出版专著3部,国家规划教材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31篇,其中SCI收录29篇。授权发明专利25件,软件著作权5件,其中“轨道式输送机控制装置(ZL200710021029.8)”发明专利获四十二届日内瓦发明展金奖、十四届中国优秀专利奖。在智能摩擦驱动技术、离散制造车间智能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应用智能摩擦驱动技术的汽车装配物料输送系统已在包括美国福特、日本丰田等在内的200多条汽车装配线中得到应用。与天奇股份、无锡富瑞德测控仪器、南京奥特自动化、南方电网江苏电力科学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2100万元。

2017年09月21日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李迎光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迎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35
装备制造
李迎光,中国图学学会理事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刊JEM(SCI收录)副主编,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客座教授。李迎光教授长期从事飞机复杂结构件数字化制造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19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3篇,近5年SCI他引203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研究成果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已成功应用于17个飞机型号781项结构件的研制生产。受邀作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题报告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