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13个团队

2015年08月07日

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83
电子信息 其他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由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科研、教学、培训基地,占地面积450平方米,设备投资总额超过2000万,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由1名教授、7名副教授、2名高工、1名讲师,10余名博士生和多名硕士生组成,在科学的管理下形成健康发展的梯队。实验室成员的研究领域覆盖密码学、信息安全、通信、计算机等专业,全面从事密码学、通信网络安全、内容安全等相关课题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曾承担过多项课题任务。 实验室主任刘云,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通信系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交通大学互联网舆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职称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师和工作人员代表大会副主席,北京交通大学女教授协会会长,北京女教授协会执行委员,IET Fellow,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Tele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系统仿真学报》和《都市快轨交通》编委;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中心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台湾宜兰大学兼职教授。刘云教授主持过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课题等重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50余篇被三大检索检录。获得过一些研究成果和奖励,包括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北京交通大学红果园奖、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教材奖、北京交通大学教学名师、三八红旗奖章等

2015年08月07日

智能化电气设备技术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文化宾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0920
装备制造 其他
文化宾,博士后,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2篇,获专利授权6余项。在高压真空开关设备及智能化电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40.5kV真空负荷开关、27.5kV真空负荷开关已在国家电网、铁道电气化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浙江日升、北京合纵、许继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多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超硬材料微纳制造技术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勤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22
新材料 其他
张勤俭,博士,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所长。1972年3月生。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参加工作,任所长助理,微纳加工实验室主任。2002.05-2004.06在清华大学精仪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被评为研究员,2011年5月转入北京交通大学工作,2011年11月被评为教授。 长期从事超硬材料微纳制造技术的研究,作为副主编已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收录5篇,EI收录12篇。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1项;作为骨干(排名第2)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06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荣誉称号。拥有金刚石超硬材料微纳制造技术领域8年的实践经验,独自开拓美国客户2个和多个国内客户,主持研发了多种金刚石超硬材料制品,并以实现批量生产。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理事,《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百度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系统仿真学报》审稿专家,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兼职教授。

2015年08月07日

动车组健康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峰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1284
电子信息
团对带头人刘峰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863智能计算机主题第五届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中科院计算所客座研究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委、《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软件专业委员会》成员、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团队目前有专职科研人员21人,其中,副高职以上10人,中级职称6名,博士8人,科研助理3人,以及4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队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横向课题11项。发表SCI论文28篇,获专利授权及软著20余项。团对在获奖方面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铁道部一等1项、广电总局二等1项、中国通信学会一等1项。在网络管理技术应用研究、动车组车载信息实时下传设备(WTD)以及实时监测、铁路危险品运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光缆在线监测系统已经在铁路、电力、电信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WTD成果已在CRH2型车得到应用,危险品监测系统已经在铁路特种货物运输中的得到应用。与中科院计算所、大有数据资源公司、INTEL中国研究院、路邦科技股份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2015年07月22日

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勤俭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75
装备制造
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所是专业从事数字化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数字化装备和高精密零件研制的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该研究所集教学、研究与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以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为目标,依托“载运工具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轨道车辆结构可靠性与运用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旨在将信息技术、数控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促进产品设计制造方法和工模具的创新与发展,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与自动化。 研究所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分别毕业于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是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朝气,以高学历、高水平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创新学术团体。 研究所拥有三轴、四轴、五轴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三坐标测量机,大功率超声加工机床,以及多种先进的CAD/CAE/CAM软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部联合计划等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在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2015年07月22日

市政环境工程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姚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77
能源环保
市政与环境工程系下设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市政工程教研室,现有教职工近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6%。市政与环境工程系目前承担着几十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技发展项目等的资助,年均科研总经费200余万元。依托实验室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拥有各类水质检测及相关科研工作的分析仪器,1500万元,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分中心。 许多教师还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国内及国际合作基金的支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技术、膜法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垃圾填埋厂渗滤液处理理论与技术、湿式催化氧化处理理论与技术、微污染水源水处理、高效水处理药剂的研发与应用、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给水管网系统节能理论与应用研究等。

2015年09月29日

电力电子与电力牵引能源变换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湖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8366
装备制造
郑琼林,博士、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电力电子研究所所长。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学会高级会员,IEEE电力电子学会北京(中国)分会执委,北京市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交大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责任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资金项目/863项目。出版专著5部,授权专利共3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共20余项。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交流传动互馈平台,开发了大功率电力机车牵引传动控制系统,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京仪椿树整流器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电力电子联合实验室的协议。

2017年09月21日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电工新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69
装备制造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电工新技术研究中心由44人组成,其中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1人,研发人员4人,在校博硕研究生35人,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传动技术、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超级电容与动力电池储能应用技术、无线电能传输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推广。经过多年研究和技术积累,已实现上述多项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并分别与中国中车集团、日本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日本贵弥功株式会社、日本东芝公司、美国Maxwell科技公司等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上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019年10月16日

肿瘤游离DNA检测技术——朱运峰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运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79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朱运峰,北京交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肿瘤中心实验室研究员。解放军原307医院肿瘤学研究室主任,中关村医学转化中心专家顾问。国家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国家(北京)科技部(局)、卫健委专家库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重大专项基金验收评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部分人员在美国、英国及法国等著名院校留学多年,团队近10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大专项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卫生部课题2项、军队卫生部1项、首都发展基金1项及吴阶平医学基金会1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2项。获军队医疗成果奖1项。在肿瘤发病机制以及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分别与杭州富国公司、深圳普瑞康公司、北京邦定医学公司、河南巨星集团公司等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9年10月16日

环境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王锦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80
新材料
王锦,北京交通大学“水中典型污染物控制与水质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联合国人居属(UNHABIT)特聘水环境专家,科技部重点专项评审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50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催化功能材料、膜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光催化材料成果已在甲醛降解、消毒、水处理等中试试验中得到应用。与济南环境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2019年10月16日

轨道交通电工新技术——杨中平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中平
职称:
团队编号:09781
能源环保
杨中平,教授,专注于轨道交通牵引传动技术、节能技术、优化设计技术、超级电容及电池储能技术研究。多次作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项目,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金山轨道交通论坛。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32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现代有轨电车移动式非接触供电系统、轨道交通车辆及供电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成果已在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893万元。

2019年10月16日

动力电池评估与安全研究技术——时玮团队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时玮
职称:
团队编号:09782
时纬长期从事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系统性能方面的相关研究,担任北京交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动力电池评估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发表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相关的一区SCI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以第二作者完成一区SCI论文1篇。两篇收录于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影响因子6.227,ISI-JCR一区期刊,电源方向国际权威期刊),一篇收录于Electrochimica Acta (影响因子4.578,ISI-JCR一区期刊,电池应用方向国际权威期刊),两篇收录于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影响因子3.266,ISI-JCR一区期刊,电化学方向国际权威期刊)。 毕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系统工程与控制研究所。长期从事电动车辆运行优化管理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优化理论、车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香港理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在电动汽车行驶里程预测、剩余电量预测以及充电智能调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8项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在国内最早研发出了“电动汽车运行监控调度系统”,用于保障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纯电动巴士安全可靠的运行。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电动汽车远程监控技术规范”。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28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