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66个团队

2023年07月31日

南京大学董磊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董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385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董磊教授作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领导的研究团队围绕生物材料的生物学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生物材料界面生物学分析方法”、“主动调控组织微环境的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基于免疫调控材料的器官再生与再造”等理论与应用研究,已凝练出一支核心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与科研团队。目前,研究团队包括教授1 名,副教授2名,助理研究员和博士后研究员8名,团队平均年龄为35 岁。团队成员学科背景交叉、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近年来,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1项,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一项,江苏省青年基金2项,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 项;在Gut、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eLife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88 篇,2 篇论文入选Advanced Science 封底文章,1篇入选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封面文章,1篇被选为Science Advances 亮点文章。连续多次被Trend In Biotechnology、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等权威期刊邀请撰写综述。近期团队的核心技术成果器官功能重塑的文章被国内外20余家科技和公众媒体报道,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有2项技术产品成功转化,多项技术已成功转化,进入产品管线。

2023年07月31日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 (LAMDA)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周志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256
电子信息
LAMDA (Learning And Mining from DatA) 团队隶属于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和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团队负责人是周志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信息检索、演化计算、神经计算等领域。 团队负责人周志华教授是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著有《机器学习》《集成学习:基础与算法》等,多项发明技术在华为等重点企业转化实施,主持国家重点研发等项目获评优秀,并在某重大任务中为自主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做出贡献。第一完成人成果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获得IEEE 计算机学会技术成就奖、CCF 王选奖、首届CCF-ACM 人工智能奖等。2003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 年入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是ACM、AAAI、AAAS、IEEE 等的Fellow,亚洲机器学习大会发起人,Springer LNAI 系列丛书总编,国际人工智能学会旗舰杂志AI Magazine 顾问,中国卓越科技期刊行动计划刊物FCS 主编、《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副主编,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成员,2012-2019 年曾任CCF-AI 专委主任。

2023年07月14日

南京大学魏辉课题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魏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86
生物技术与医药
研究领域聚焦于功能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酶),研究方向包括:纳米酶的智能与理性设计、高通量筛选、催化机理、数据库构建、生命分析及生物医学应用等诸多方面。 研究组成员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并相继斩获数十个国内外奖项,其中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特别奖学金、百特中国青年研究者奖、栋梁奖学金、海航奖学金、英才奖学金、Wiley Best Poster Prize、Student Travel Award of Nano Today、Gordon F. Kirkbright Bursary Award、Nanoscale Horizons Community Board等

2023年07月14日

南京大学王晓课题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晓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187
能源环保 新材料
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师从Dennis Curran教授,2009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系美国科学院院士Stephen Buchwald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2017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任Instructor。2017年11月起在南京大学任副教授,博导。以通讯作者发表的期刊包括 Nature Synthesis,Nature Catalysis,Chem,Angew. Chem. Int. Ed.,Cell Rep. Phys. Sci.,Green Chem.,Chem. Sci.,ACS Catal. 等。出版中文专章1部,英文专章1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

2023年07月14日

噪声和振动检测与控制——陈延峰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延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85
电子信息 新材料
陈延峰教授团队具备一流的研发实力,团队以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队,创建公司总人数39人,其中科技研发人员27人,占员工总数的70%,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8人。 2017年12月,陈延峰教授团队与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研究院),专业做噪声、振动检测及控制,可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的声学、振动及检测领域的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 研究院连续2年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新型研发机构、江苏省优秀品牌企业,是中国声学学会、江苏省声学学会会员单位、栖霞区突出贡献单位、栖霞区先进集体、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质量诚信AAA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殊荣,并建有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研究院首席技术官卢明辉教授荣获2021年度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研究院运营的“两江科技评论”公众号是近2年度十佳学术机构公众号。 2020年12月,团队融资后,与投资方山西华秦共同成立了南京华秦光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秦光声),华秦光声通过了ISO9001、ISO14001、ISO45001质量管理三体系认证,在减振降噪、无损检测、智能制造等多个产业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技术成果已输出至华为、比亚迪、苏美达、国家电网、中车、中船、商飞、重汽、盘江集团、中科院半导体所、江森自控、美的等国内知名企业及院所。

2023年07月14日

化学化工学院郭盛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盛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10172
装备制造 新材料
郭盛,课题组长、准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1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本科期间加入雷爱文教授课题组从事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反应的研究,随后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院士课题组从事多环萜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的研究,并于2016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Stephen L. Buchwald 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不对称催化以及钯催化偶联反应;2020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Timothy M. Swager 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应用;2022年加入阿美石油担任Polymer 2022年12月入职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展独立科研工作。

2023年07月14日

高性能功能材料——袭锴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袭锴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70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南京大学袭锴教授,1978年出生,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功能高分子方向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andte,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Nanoscale, Applied Catalysis B,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Chemical Communica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江苏省基金、教育部支撑计划、总装创新基金等多项国家及地方基金项目,多项技术在航空航天及重点领域应用。 南京大学袭锴教授团队在高性能聚合物及聚合物泡沫料合成方面具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基础,且实验室长期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设计和军用耐温聚合物制备及性能研究方向,长期与多家航天工程单位合作,共同承担耐高温材料研究、耐烧蚀等多项航天项目,同时依托南京大学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具有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

2023年07月13日

非接触微信号感知—张丽敏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丽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52
电子信息
长期从事模拟IC与传感设计、鲨鱼仿生非接触微信号感知,有源噪声控制及其相关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省级基金4项,主持国家级预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课题4项,拥有授权专利20项,申请专利24项,发表论文36篇,出版自动控制与电路相关著作3部。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奖二等奖一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2023年07月12日

智能感知与边缘智能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谢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49
电子信息
谢磊,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工业互联网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CCF杰出会员,CCF杰出演讲者。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南方电网数字平台工业互联网联合实验室主任。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年、2019年两次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五四青年奖章、国际会议MobiQuitous最佳论文奖、国际期刊TPDS的SpotlightPaper等荣誉称号。

2023年07月12日

南京大学王伟课题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4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新材料
课题组2015年成立至今始终专注于利用光学成像方法对化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定量测量。由于成果的创新性,王伟教授于2020年当选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已结题,评估“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江苏省创新创业团队(2018)、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2020)、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20)、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等项目和科研奖励,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016)。相关成果在Nat. Chem.(3篇)、Proc. Natl. Acad. Sci. USA(3篇)、JACS(4篇)、Angew. Chem. Int. Ed.(4篇)、Chem. Sci.(5篇)、Sci. China. Chem.(1篇)等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80 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作为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Acc. Chem. Res.及Ann. Rev. Anal. Chem.上撰写综述各1篇,应邀在Nature Chemistry上就单颗粒化学成像领域的前沿进展发表专题评论文章(Wei Wang*, Nat. Chem., 2019, 11, 17-18)。王伟教授的系列研究成果在化学成像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于2020年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SC Fellow),受邀担任《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客座编辑、顾问编委等学术兼职。

2023年07月12日

疾病分析与干预课题组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47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聚焦于疾病分析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与开发,已对多种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痛经、肠炎、心衰、盆腔肿瘤及胎盘类疾病进行分析,并尝试使用多种方案进行干预,如运动及其诱导的肌肉因子等。 在开发方面,团队已完成多个技术并交付企业,如女用避孕套、过敏原清除、茶多酚的提取纯化技术,IM94蛋白,阴道/直肠抗病毒凝胶;正在研发等待转让的有,五谷虫提取物、运动处方、肌肉因子、原花青素、蚯蚓提取物及痛经缓解剂等。

2023年07月12日

特种光纤器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飞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146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特种光纤传感和激光技术,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基金委、gf等十余项部级重点重大项目和若干国内外企业横向合作项目。 团队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特种光纤(器件)的加工与检测技术与设备;特种光纤传感器与传感器阵列的设计、制备、封装、集成和解调技术;可调谐、高重频光纤飞秒激光技术;机器视觉光学检测;可穿戴医疗监测与医学影像等。目前团队拥有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授权专利4项。近年来团队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相关传感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设施无损检测,包括高能电机、受电弓网、桥梁、列车轨道的准分布式实时监测与数字孪生系统;化工厂区和危化品存储仓库危险气体远程监测;发动机高温涡轮叶片三维成像与测温;光电面板快速缺陷检测等;此外团队成员指导研制的设备和传感器也多次在 “挑战杯”,BOE创新挑战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大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