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66个团队

2014年06月10日

医学物理及医学成像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葛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0
电子信息
医学物理及医学成像研究中心,是一致力于医学物理应用研究及医学成像处理分析的科研机构。目前,中心在医学物理及医学成像的研究及应用方面的技术研究已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并将研究成果充分应用于医疗产品中,并推向市场,为老百姓服务。

2014年06月10日

南京大学网络视频与智能交通物联网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启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2
电子信息
团队带头人陈启美教授是国家863信息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ITS 标准化委员、通信学会通信软件专委会委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将指导本项目的实施;李勃、阮雅端等青年教师,常年奋斗在科研一线,具有坚实的科研经历和理论基础,其中李勃副教授因将视频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理论技术与智能安防、工业生产等实际应用结合的出色成果,获得南京市321人才称号;团队中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计30人。此外,张乃通院士为团队技术指导与策划,把关研究方向;日本的任福继院士作为兼职教授也加盟团队。 团队主持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编制智能交通系统行业标准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已授权16项,获得省部级奖7项,国内外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出版高等教育国家十一五规划精品教材《现代数据通信教程》、《高速公路通信收费监控系统构成与进展》等8部著作,建有“南京市泛在信息交互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网络多媒体及IPTV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支撑平台。

2014年06月10日

太赫兹技术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4
电子信息
本团队是由南京大学无线电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长期自然形成的合作人员构成。团队抓住我国新一代电磁波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针对国家射电天文、探月等重大工程应用中太赫兹(THz)技术的共性基础和制约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太赫兹技术的关键材料与器件,长期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学科创新平台、共同建立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共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共同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共同为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紧密稳定、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2011年入选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并获批江苏省电磁波先进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

2014年06月10日

环境过程模拟与调控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钱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5
能源环保
以水、大气污染相关的区域性、复合性环境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认识环境状态的演变规律,探索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环境复合污染的模拟、预测和调控理论与方法,构建耦合社会、经济与环境过程的环境保护对策评估与优化模型,为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近年承担科技部973、863课题、环保部太湖水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环保课题10余项;在Water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Natural Hazards,Hydrobiolog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和中文一级期刊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5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编著专著2部,团队主要成员获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4年06月10日

环境分析化学及应用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成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7
能源环保
团队以“发现环境化学新问题,研发环境分析检测新技术,解决环境污染新方法”为基本理念,主要在水质基准、新型有机污染物分析的前处理技术及环境归趋、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检测与净化技术、淡水生态系统中植物化感作用、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功能材料、土壤复合污染修复技术、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2014年06月10日

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爱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78
能源环保
本团队是张全兴院士大团队的一部分,近十余年,依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从事以树脂吸附技术为核心的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治理及其资源化研究,该类技术不仅能大幅度削减有毒污染物排放量,而且可高效回收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并使部分废水得到回用,受到工业企业的欢迎,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同。2002年,团队以技术支撑,组建了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为江苏南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有毒污染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为本团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践平台;2004年,依托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8年发展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2009年又被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为了支撑苏北及淮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立了“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2013年为了发展环保战略新兴产业,又成立了“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2007年以来,本团队在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以及饮用水安全的迫切需求,重点研发了系列以磁性树脂吸附净化为核心的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以及饮用水深度净化技术,在江苏联发集团有限公司、常州老三印染有限公司、郑州中原纺织工业园区以及常州前杨纺织工业园建成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工业化装置,在盐城大丰自来水厂建成饮用水深度净化装置。 目前,以本团队为主要技术支撑,成功构建了从应用基础研究(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孵化(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成果推广(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 本团队现有教师13名,其中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人才3人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次;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淮河项目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近5年来,主持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及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10余项,并承担部省级科技项目20多项;在全国11个省份近30家企业、6个化工园区,建立了100余套工程装置,年处理有毒有机废水达3000多万吨,并从废水中回收化工原料7万吨,价值2.0亿元;“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成果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成果获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本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创新团队;2010年与潘丙才教授团队联合获准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2012年被评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4年06月10日

污水深度处理与水质安全控制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丙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80
能源环保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与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及水质安全控制,重点研究基于高性能环境功能材料的污水提标处理技术、高级氧化还原技术、水质安全评价新方法等。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在ES&T、Water Res.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相关专利技术在国内外建立示范工程20多套。团队带头人潘丙才教授现为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清洁水纳米技术专家组成员,入选2013年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2年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江苏省"333工程"(第2层次),兼任SCI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责任编辑与多份SCI刊物编委,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Prosper.net-Scopus Young Researcher Award、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2014年06月10日

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任洪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081
能源环保
团队2003年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方向组建。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围绕废水处理新原理、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标准的研发与产业化方向,形成了一支以长江学者为带头人的多学缘结构、多学科背景、优势资历互补的特色创新团队。团队先后创建了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2005)、第一个教育部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2006)、第一个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发起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9)、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江苏省产研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所(2014);专利入股组建了江苏中宜金大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搭建了高效贯通“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领域创新平台链,实现了科研和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是“十二五”国家863主题项目(2012AA06340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4BAC08B00)”项目首席单位,在领域创新活动中引领效果显著。 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 项、省部一等奖5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8项、获授权62项,70%专利产业化应用;研制的设备获国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6项,新增产值200多亿元;2项技术连续7年入选《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项成果分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2010)和国家工程中心验收(2013)的标志性成果。现已成长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领域创新优势团队。

2016年07月11日

科技考古黄建秋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黄建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163
其他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专业于1972年,师资力量强大,拥有考古学、科技考古、古建筑考古等教授10名、副教授3名和讲师2人。多年来培养了大量文物考古和科技考古研究人才,输送给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且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大文物考古等科研活动,是国内知名考古教学科研机构。有关教师多次参与国内考古科研机构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2015年07月14日

毒害有机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李爱民教授 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爱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37
能源环保
李爱民,南京大学教授,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和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水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项。在有机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再生水制备与生态利用,饮用水安全保障开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发的技术服务200余家企业,建立了80余项工程,,支撑江苏沿海化工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淮河水质的持续改善。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600余万元。

2015年07月15日

癌症分子诊断方法学研究——鞠熀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鞠熀先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837
生物技术与医药
鞠熀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2005年以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共10项,发表论文357篇(SCI收录341篇),申请专利30余项(18项授权),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系统提出信号放大与信息提取策略,构建了分子识别与信号分辨新思路和标志物高效检测新方法,实现了细胞分子原位检测与癌症诊疗一体化,取得系列开创性成果。论文被SCI刊物他引15000多次,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已在临床得到应用。

2015年07月24日

介电体超晶格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祝世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69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祝世宁教授,中科院院士。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的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项目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获得1999年江苏省高校科技先进个人,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重要贡献), 1998年度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高工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500万元。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