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204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高性能太阳能反射镜制备技术——左岩团队

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

团队带头人:左岩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0974
新材料
左岩,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玻璃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分会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长期从事玻璃材料增强、镀膜、成型、层合等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在特种玻璃制品、玻璃深加工新技术,尤其是国防军工高性能风挡玻璃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和多项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XX号工程座舱圆弧风挡透明件研制”;“直X机层合座舱玻璃研制” 等多项涉密国防科工重点项目;获2003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等。

2013年10月01日

物联网通信技术——慕福奇团队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团队带头人:慕福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86
新材料
慕福奇,现任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物联网通信技术实验室室主任,主要负责物联网通信系统的研发与测试工作。历任航天部所属厂总工程师,美国CWILL 通信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美国BROADSTORM 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美国ADAPTIX 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上海瀚迅无线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等职位。 1、参与中国3G标准TD-SCDMA标准的制定; 2、2000年,在美国BROADSTORM 通信有限公司主导基于OFDMA/TDD/IP 系统方案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研发测试; 3、在美国ADAPTIX 有限公司领导802.16e通信系统研发,并主导系统架构、财务预算、 进度计划、团队建设、系统集成及外场测试等工作; 4、成功研制UHF频段“三网融合”宽带无线移动系统,并多次运用于抗灾、维稳、抢险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均表现出色,获得较高评价; 5、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开展“无线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的研究,推动科学院与广电部门在技术研发层面的合作,探讨“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申请并实施“软件无线电”平台研发项目。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研究生27人,本科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项,其中先导计划1项,03专项一项,院十二五计划一项,发表EI论文2篇,CSCD论文6篇,等国际国内核心论文刊物多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在物联网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无线高速多跳自中继链状网络通信系统成果已在新疆边防信息化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科院,北京邮电大学等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2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天然香料生态高值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卫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03
现代农业
张卫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内贸易部有突出贡献技术管理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辛香料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天然香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团队现有技术人员11名,其中正高级1名,副高级7名,中级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工程专家1名,江苏省333工程专家5名。 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项,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7项,相关技术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出版专著2部,还构建了我国辛香料标准化框架体系,通过全国辛香料标准化委员会制修订国家标准42项。在辛香料种植技术、质量安全技术和新型加工技术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成果获得了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先后在王守义十三香、宏芳香料有限公司等十多个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团队还先后建立了南京市食用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天然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团队依托单位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是ISO34/SC7国际标准化组织农产食品委员会香辛料分技术委员会的中国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单位,是全国辛香料标准化委员会(SAC/TC408)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挂靠单位。

2013年10月01日

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技术团队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34
装备制造 其他
团队带头人:单忠德,男,1970年1月生于山东高密,工学博士、研究员。2002年在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一直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工作,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科技标兵、科技北京百名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人,博士5人,近X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在快速成形及自动化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在铸造及自动化生产线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国一汽、中国一拖、广西玉柴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1日

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

郑州机械所

团队带头人:龙伟民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41
装备制造
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创建于2009年,是以郑州机械研究所和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单位,以河南省优势产业、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而形成的国内最大的钎焊材料研究团队。主要开展钎焊材料与技术领域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研究,重点进行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新型钎焊材料的研究、钎焊材料先进成形技术的研究、先进钎焊工艺及装备的研究。本团队共34人,其中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5人,学术带头人5人,工学博士5人,硕士17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主要在30~45岁之间,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成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专业搭配得当,具有较强科研攻关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创新团队,是中国钎焊行业的一支中坚力量。团队带头人龙伟民,现为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863计划、国家中小企业协会项目评审专家,河南省自然科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他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团队中有着较强的凝聚作用。近3年来,团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科研院所基金、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等。针对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需求,在新型焊接材料设计与加工制备技术、焊接设备及工艺方面开展应用探索,研究成果被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所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成果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团队在学术带头人龙伟民研究员的带领下先后为神七、歼十、歼11B、核潜艇、多种雷达、核聚变等重大装备研制了新型专用钎料,并解决了关键部件的钎焊工艺难题,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科学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发的“粉状钎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一等奖。“硬质合金工具钎焊工艺及材料关键技术的开发”项目,填补了国内硬质合金工具行业无系列化专用钎料的空白。原创的药芯铝焊丝新型制备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建立了国内首条无缝药芯铝焊丝生产线,产品已取代进口。原创性开发了国内铝的A-TIG正极性焊接,为铝合金的高品质焊接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团队申请专利24项(已授权7项),在EI、核心期刊以及各种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焊接专业书籍5本,制订或修订国家、行业标准4项。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突出,着重引进有工作成效的博士、硕士,接收优秀的应届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利用和挖掘团队现有焊接科研力量,鼓励现从事焊接专业研究的技术人员继续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与国内诸多名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数名。通过主办一些国内、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来实验室讲学,开阔在职固定科研人员的视野。经常与国内同行联合申报项目、相互兼职、培训,实验室,团队已成为一个成果累累、人才辈出的优秀创新团队。近年来团队共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8名。

2013年10月01日

果树设施栽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王金政团队

山东省农科院

团队带头人:王金政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20
现代农业
王金政,男,1959年8月生,山东省诸城市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园艺系,分配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育种室主任、科研办公室主任,1998年4月任所长助理,2001年任副所长至今。曾挂职山东省临沭县和博兴县科技副县长,现为山东省果树所副所长、党委委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青年科研学科带头人、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社会兼职:山东省果品流通协会会长、山东省果品开发协会副会长、山东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园艺学会果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食品标准化专家。 主要从事果树遗传育种和设施栽培工程技术研究,研究搜集和保存利用果树种质资源13个树种460余个品种,选育和推广果树优良新品种60多个,其中18个品种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山东省林业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丰富了我国果树良种资源,推动了果树品种的更新换代和良种产业化发展。主持完成的“果树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相关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研究提出适宜设施栽培的果树一系列配套良种;研究了优质果品生产的生理机制及调控技术,制定出设施条件下各种果树不同发育阶段的调控标准及技术措施;研究制定了果树设施结构的区域化模式与参数,提出了适宜多种果树栽培的三种“中国特色”的优化设施;系统研究了果树设施栽培综合管理技术,制定了塑料大棚樱桃大树优质高产栽培,塑膜日光温室油桃、李、杏当年定植、当年扣棚、翌年丰收,温室葡萄“一栽多年制”,草莓周年生产等果树设施栽培的综合配套管理技术规程,建立了果树设施栽培的工程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山东、河南、辽宁和甘肃等8个省、市推广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果树设施栽培产业的发展,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主持完成的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凯特杏选育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选育出果个大、自花结实、优质高产、抗病耐瘠、抗寒耐晚霜的优良品种——凯特杏,在杏树资源研究和种质创新、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方面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凯特杏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及设施结构等属国际创新,研究成果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200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金政研究员先后主持和参加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0多项,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12项,其中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表论文、报告60余篇,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6部,录制果树技术宣传专题片10多部。

2013年10月02日

水资源与环境科技服务团队

济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马振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6
能源环保
马振民,男,1962 年9 月生,山东省平邑县人,博士,教授,现任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1986 年9 月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水文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 年6 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研究方向为地下水污染与控制,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 年5 月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研究方向为地下水资源与控制。现任山东省“十一五”水文学及水资源重点学科负责人,地下水数值模拟与污染控制方向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工程、环境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水利部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16 项,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 项、三等奖2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 项,主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导论》专著1 部,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2013年10月17日

安徽特产水果遗传改良及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安徽省农科院

团队带头人:徐义流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3082
现代农业
团队带头人:徐义流,男,1963年生,博士,研究员,硕士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园艺学会理事长,安徽省水果(果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徽省第八届科协委员,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安徽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果树育种、栽培及生殖生理研究。最近5年主持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参加1项,主持财政部现代水果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行业科技专项课题各1项等。选育梨、桃等新品种4个,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主编《砀山酥梨》专著、《砀山酥梨研究》,近几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团队概况:团队现有科研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博士5人,硕士4人;2011年获批安徽省水果‘115’产业创新团队。此外,产区还有8名高级农艺师将作为本实验室的推广成员。人员专业包括果树、土肥、植保、加工、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学等。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部“948”计划课题及省各类项目20余项。团队成员已在《Genetica》、《Tree Genetics & Genomes》、《Food Chemistry》、《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园艺学报》、《果树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理论成果。

2013年10月17日

土壤肥料和资源环境——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

安徽省农科院

团队带头人:郭熙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3083
现代农业
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土壤肥料和资源环境”创新团队2008年被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立。 创新团队带头人:郭熙盛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安徽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获第二届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省级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蒙城砂姜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安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和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生导师、安徽科技学院特聘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6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2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项目9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2项、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1项,合同经费2502.8万元。在国内核心及以上期刊共发表科研论文156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2篇,获国家专利授权10项,制订安徽省农业技术规程15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9项,其中农业部神农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在安徽麦稻高产高效养分资源运筹技术、有机肥料产业技术创新、绿肥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徽皇肥业集团、安徽思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17日

茶叶质量安全与加工利用技术——宛晓春团队

安徽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宛晓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3121
现代农业
宛晓春教授,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学科组长,国家食品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茶学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人事部记一等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该团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等研究技术平台。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12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20项。发表SCI论文60多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茶叶清洁化连续化加工技术与装备、茶叶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茶叶大规模连续化生产线已在全国二十个产茶省区推广应用。与新加坡超级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融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3年10月17日

玉米遗传改良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程备久团队

安徽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程备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3122
现代农业
程备久,长期从事玉米分子育种与基因组分析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优质淀粉等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及转基因分子育种,在PloS One、BMC Genomics 、FEBS Journal等SCI杂志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积累了较好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分析研究基础。先后主持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授权8项,选育玉米新品种8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六项。现为农业部玉米专家组成员,安徽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玉米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安徽省生物物理重点学科和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7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1项。发表SCI论文32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玉米新品种培育及分子育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在省内有较大的推广面积。与安徽隆平高科、丰乐种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100万元。

2013年10月28日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团队

郑州机械所

团队带头人:刘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3541
装备制造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团队是依托于郑州机械研究所锻压工程技术中心的创新型团队,团队成员是以中青年为主,长期致力于精密锻造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尤其是对齿形件冷锻方面研究更为深入。从“七五”开始,不间断地承担国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将部分成果产业化,已建成3400m2的精密锻件生产基地,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所有产品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科技产业化的示范体现。目前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其中数控机床重大专项2项,“863”项目1项;另有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重点研发项目一项。近年来,又在集成前期研发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集工艺、模具功能于一体的数控成形锻压机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国内首创,并据此申报了国家数控机床重大专项和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同时也申报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2013年6月,以此项技术为核心,签订了汽车轴齿类零件精密锻造自动化车间建设合同,合同金额3300万元。团队近年来共发表文章3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各种奖励10余项。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生1名。团队带头人刘华是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复合型专家,博士生导师,为2009年度郑州市科技标兵。团队主要成员孙红星获得2012年度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