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204个团队

2015年07月21日

锂空气电池联合创新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银凤翔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3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银凤翔,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清洁能源与环境催化新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近几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创新团队等项目,并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在制备高效双功能催化剂、高性能空气电极、高效二次锂空气电池以及探索催化剂催化机理、电池充放电机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SCI、 EI收录论文1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0余项;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5年07月21日

胶接材料工程技术团队

省产研院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军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345
新材料
张军营,博士、教授、博导, 北化常州院胶接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2011年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支持。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博士2人。近几年,承担并完成二十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配套项目所需的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的研制工作,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武器等研制与生产上,同时也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自然基金项目及军品配套项目。发表论文近百篇,撰写专业书3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在风力发电叶片用胶、低压固化纤维复合材料用耐高温高性能基体树脂研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研究成果用于国家型号配套、建筑补强、电子灌封、交通轨道粘接、复合材料等领域。

2015年07月22日

石墨烯生长机理研究——董国材团队

团队带头人:董国材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738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董国材博士,常州碳维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职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全国新材料与纳米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表面科学研究以及高端仪器开发工作多年,在相应的领域具有丰富研发经验。主持及参与过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著名期刊Phys. Rev. Lett., ACS Nano, New J. Phys.等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6项,参与多次国际会议并发表报告12次(其中3次为邀请报告)。研究方向为薄膜生长的表面动力学与热力学过程、六角氮化硼与石墨烯在金属表面生长过程以及大规模制备石墨烯与产业化探索。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3人、学士1人。近3年来,承担多项省市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支撑(工业)重大项目、常州市重点实验室等各级科技项目,以及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计划,在重大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 项目承担单位常州碳维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获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资助,且正在申请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江苏省“双创计划”等各级项目,在重大项目的申请、组织与实施上有充足的经验,与项目协作单位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院上具有较强的优势。近3年来的科研经费达到500万。

2015年07月23日

新型电容式去离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贾宝平团队

团队带头人:贾宝平
职称: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7411
能源环保
贾宝平,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常州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物。自2004年开始致力于低维纳米功能材料的研究,在碳纳米材料和磁性氧化物纳米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先后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粉末国家重点实验室、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国际纳米结构研究中心、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纳米管研究中心、南澳大利亚大学水资源管理与再利用研究中心等国内外一流科研和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相继承担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日本国际先端研究计划(WPI)、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计划(NEDO)和澳大利亚国家去盐学会专项(NCED)等多个国内外大型攻关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目前已累计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30余高质量学术论文,申请日本和澳大利亚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6次,其中分别受邀作为 “2013第十二届东亚资源再生技术国际会议”—重金属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方向分会主席,和“2014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石墨烯在海水淡化脱盐方向分会主席。 本团队另一骨干成员,张维博士先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悉尼大学化学专业和南澳大利亚大学水资源管理与再利用专业学习,近年来主要开展CDI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和应用推广。相继承担和参与过澳洲学术委员会、澳洲去盐协会、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常州市科技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等资助的多项攻关课题。目前已累计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和投稿高质量学术论文15篇,国际会议报告9次,澳大利亚各级奖项7项。目前与国内及美国多家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开发CDI应用技术的规模化推广。 另外还拥有成员7名,其中博士1人,硕士6人,本团队的新型石墨烯基电容式去离子水净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开发获得了2014年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武进区碳专项、江苏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专项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大力支持。同时本项目产品先期技术与设备原型已通过南澳大利亚州水务局和澳洲去盐协会实地检测认证,后期改进机型在国内完成,目前已经与常州金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并有望整合到其国家级新农村水网改造示范工程中,用于农村污水的深度净化。同时,公司与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黄河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宜兴冠豪环保公司、宜兴博辉环保公司及重庆力德高端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协议,就相关技术在大型矿业开采、冶炼类污水净化的应用开发及委托加工代理等方面进行合作。

2015年07月23日

流体机械(泵)节能技术——施卫东团队

省产研院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施卫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44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施卫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3人,其中博导6人,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在石油化工泵、海水淡化泵、潜水泵、轴(斜)流泵水力模型、高效无堵塞泵、新型深井离心泵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轴(斜)流泵水力模型、化工流程泵、海水淡化泵等成果已在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特大型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深集团、江苏亚太、江苏双达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 5年科研总经费达 500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楼佩煌团队

团队带头人:楼佩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62
装备制造
楼佩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航空精密加工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物流自动化装备工程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减速机国家标准技术委员会成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团队特别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基金等项目40多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30篇,出版专著5部。近五年来承担了5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研经费近1200余万元,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9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2015年07月24日

智能图像传感器项目团队

省产研院专用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余浩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466
电子信息
本团队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余浩教授牵头,联合海思,高德,新芯等龙头企业,由在CMOS图像传感领域的一流专家(如Aptina 资深工程师) 、南洋理工大学和中科院毕业的博士与东南大学的硕士等组成技术团队,拥有硬件(图像传感器)和软件(智能化图像处理)相结合的领先技术,主打产品是自主设计研发的智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目标是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产品转化。 团队利用多年的科学成果及产业界的联系,历经三年投入经费三百万元,目前已成功开发高质量的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并设计生产出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芯片,与国际最前沿产品相比较,在大多数性能上和国际前沿产品相当,甚至个别性能指标已经超过,核心技术已申请/获得15项美国/中国专利,并在国际顶尖会议和杂志上发表。

2015年08月14日

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利用与开发——张卫明团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卫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727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张卫明,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辛香料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民族植物学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30名首席科学家)人才,江苏省劳动模范。自1987年起一直从事野生经济植物与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究工作,在我国率先提出了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的战略思路,系统形成了从农林特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加工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开发的农林特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先后主持国家农业领域“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区域特产资源生态高值利用与产业化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5人。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科技进步奖22项。发表学术论文337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33项授权发明专利。形成的农林特产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24个省市20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300多个农业产业化基地,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总体提高了我国特产资源生态高值利用的产业化技术水平。

2015年08月14日

植物资源与天然产物利用技术开发团队---赵伯涛团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赵伯涛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729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团队带头人:赵伯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研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 8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共6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专利授权5项,已公开申请专利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天然香料、天然产物等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已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与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晨光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宏芳香料(昆山)有限公司、驻马店十三香调味品有限公司、新疆伊犁紫苏丽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5年08月14日

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工程技术团队——孙晓明团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孙晓明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733
现代农业
孙晓明,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苏省“333”人才(第二层次),主要从事果蔬加工、食用菌种植及食品开发等工作。 团队现有技术人员9名,其中正高级2名,副高级3名,中级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工程专家1名,江苏省333工程专家2名。 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项,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7项,相关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2项,获批保健产品批文3项。团队在果蔬干燥、食用菌种植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及休闲食品开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多项技术先后获得成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产学研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先后与泰州、常州、昆山、宿迁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江苏兴野食品有限公司、江苏顶能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春晖乳业有限公司长期开展技术合作。

2015年08月15日

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天然高分子多糖生态高值加工技术创新团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孙达锋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735
新材料 现代农业
孙达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青联委员,科技界别副主任,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树木提取物利用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部属研究院所联合会副秘书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名,其中正高级 2名,副高级6名;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名,江苏省 333 工程专家3 名,团队中有 3人获得过天然高分子多糖方面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团队长期在天然高分子多糖领域开展研究,自“十五”来,在多糖资源领域一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 20 多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相关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 省部级奖项 12 项,出版专著 2 部,制修订多糖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 项。 团队从高分子多糖化学结构、构效机理,多糖胶高效加工技术体系,多糖精深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线集成示范等方面开展研发、示范和推广,实现重大的产品创新和设备创新,已成为行业共性技术,技术成果已直接应用推广到 15 家企业 30 多条生产线,辐射到全国 64 家大中型企业,促进了我国多糖资源的开发及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

2015年08月15日

天然日用化学品开发——马世宏团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马世宏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7739
现代农业
马世宏,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天然日化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天然成分在功能性天然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与开发等工作。 团队现有技术人员5名,其中正高级3名,副高级1名,中级1名;国家百千万工程专家1名。 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相关技术获得省部级奖项2项。团队在开发美白、祛痘、抗皱、除螨等功能性日化产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多项技术先后获得江苏省产学研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先后与扬州、盐城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扬州十二粉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千纤草品牌)、广东康王日化有限公司(皓齿健品牌),山东东平九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满婷品牌)长期开展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