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509个团队

2024年04月16日

呼吸医学工程——邓林红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邓林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34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邓林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22篇。在气道生物力学、呼吸医疗器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与江苏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卓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瑞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复医疗技术集团、常州莱道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余元。

2014年06月27日

先进成形工艺技术及装备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明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87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是航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钛合金成形技术、板成形工艺的力学分析、模具的优化设计、板成形性能分析成形工艺与工装方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建设了部级CAD/CAM开放研究实验室和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飞行器设计制造技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钛合金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于1979年完成了国内首台热成形机床研制,并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而后又在2006年自行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控制的热成形机床。完成了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某型飞机的钛合金垂尾的部件的研制等。 本项目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钛合金、铝合金及陶瓷等难成形材料成形技术、材料成形性能分析与评价、成形工艺与装备、板料成形CAE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材料超塑性及成形/扩散连接技术、材料成形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变分析、飞机钣金制造技术等方向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完成了某重点型号工程项目“某型飞机钛合金垂尾热成形技术”、“某型空空导弹的钛合金热成形技术”、“×××高性能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重大专项)”、“中高强损伤容限型钛合金应用研究(总装备部“十一五”预研项目)”等钛合金成形应用科研研制项目。“某型空空导弹钛合金舱体及翼面舵面制造技术”, 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钛板热成形技术在空空导弹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强韧钛合金热工艺参数与相关机械性能及微观组织预测研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钛合金热成形机床。 此外,本团队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难加工材料加工)的研究基地、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研究工作条件。

2014年06月24日

电力电子变换器与控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邢岩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39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本团队包括两名教授、一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兴趣包括功率变换器的拓扑和建模,功率因数校正技术,LED绿色驱动变换技术,新能源发电变换技术等。拥有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专利3项和日本专利1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医药技术——David A. Weitz团队

哈佛大学

团队带头人:David A. Weitz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22
生物技术与医药
David A. Weitz,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现任PNAS杂志副主编,Nature Commun等期刊编委。Weitz教授学术成就斐然,是国际微流控、 软湿功能材料、生物物理、及生物材料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非常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Weitz教授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0多篇,其中30余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刊物上,论文被引600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应邀在世界各地做过800多次邀请学术报告。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国家优青1人。鉴于该团队刚刚组建,共同成果尚在申请中。

2013年10月01日

过程强化与高端装备制造——凌祥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凌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68
能源环保
凌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高效新型的紧凑式换热器成果已在高炉鼓风除湿、余热回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扬子、沙钢、南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绿色工艺和连续流反应技术——张跃教授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5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张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宁-常州大学反应器技术联合研究室主任,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石化部级纵向项目3项,中-法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精细有机化学品的绿色合成、连续流反应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甲醛超低释放脲醛树脂制造技术、连续流微通道硝化氧化加氢反应工艺技术等成果已在E0级脲醛树脂示范装置、硝酸酯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新工艺示范装置、硝基胍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工艺示范装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通广泰、南京石化、江苏磐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270万元。

2020年06月15日

船舶与海洋工程自动控制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江苏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志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2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本团队共有8人,其中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成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船舶自动化、船舶电气、检测技术以及控制工程等,团队人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较为合理。 团队自1998年组成团队以来,始终坚持服务面向船舶企业及海军国防装备建设,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工程前沿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近年来重点开展了船舶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大型船舶电力系统环形电网区域配电技术、海洋工程船舶综合控制系统和船舶综合保障技术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业绩,目前已成为我校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最具优势和特色的研究团队之一,初步具备了引领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自动化控制和电力系统技术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基础和能力。 团队五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3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镇江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67件、国家标准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2019年10月25日

杨亦慧团队

淮阴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杨亦慧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09824
其他
杨亦慧团队,拥有骨干成员3人,其中副教授2人。进五年,承担省市级科研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获专利授权1项。在交通枢纽客流推演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淮安市政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金费达5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材料技术——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50
装备制造
苏旭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材料表面处理热浸镀锌领域、材料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果已在株冶、上海宝钢等企业得到应用。与江苏国强、攀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新能源材料、器件与装备——丁建宁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建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48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丁建宁,男,1966年出生,江苏丹徒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装备、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负责人,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机械学科会评特邀评委,是《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和《friction》等学术刊物 编委。曾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现为常州大学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市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本团队现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1人。承担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18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新能源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开发了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与江苏中能和洛阳中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制出专门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的多腔室的、机械手自动传递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PECVD)设备。

2013年10月01日

生物炼制化学品创新团队——徐虹教授团队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虹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75
生物技术与医药
该团队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23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在生物炼制相关产品的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明了高效、低耗、绿色制备高能磷酰化合物的新方法,建立了7个相关产品生产线;建成了年产百吨聚谷氨酸和聚赖氨酸生产线各一条,生产水平达国内外领先;建立了先进的丁二酸、乳酸生物炼制技术,和中石化正合作建设年产千吨的丁二酸生产线,与丰原生化集团合作建成年产百吨D-乳酸生产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团队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第三层次人选各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人。

2013年10月01日

物联网应用技术——姜平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姜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40
电子信息
姜平,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 长期从事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从事远程控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在太阳能热利用及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纵横向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项目30余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南通市科技进步奖5项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1项、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获专利8项、编写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先后获得“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在物联网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已在太阳能集热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桑夏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几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