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509个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流体机械(泵)节能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施卫东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施卫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41
装备制造
施卫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5人,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泵水力模型、流体机械湍流理论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引滦入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京蓝深、上海凯泉、江苏亚泰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5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电动车辆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刘国海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国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2
装备制造
刘国海,2011年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2012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江苏省杰出青年1人,全国优博提名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项。发表SCI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电机设计、控制理论、汽车电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于神经网络逆的软测量与控制技术及应用已在生物发酵、多电机解耦控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常州武起常乐电机有限公司、江苏蒙哥马利电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江苏省高校大气气溶胶及其环境气候效应创新团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团队带头人:银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4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20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雾霾机理及监测预警方法、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气象雷达理论及应用、雷暴云大气电厂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散射式云粒子探测器光学系统” 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且被“南京微冲科技有限公司”使用,5项研究成果得到气象业务推广。与南京中网通信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千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兽医学——刘秀梵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秀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7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学科带头人:刘秀梵,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承担“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以及一批部省级科研项目,并取得众多研究成果。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NF8株)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城疫检疫规程”2000年被农业部鉴定为国家标准,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三等奖多项。在国内率先将单抗技术应用于动物疫病研究和控制领域,研制出针对重要畜禽病原体的单抗100多种,建立了快速诊断检验的新方法;研制出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和鸡马立克氏病2+3型双价活疫苗等5种新疫苗,取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已批准工业化生产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团队现有人员7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5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5人,预防兽医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兽医学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学科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兽医学组成员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华农业英才奖” 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人、农业部蛋鸡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第一届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专家组组长、副组长和委员共8人。1人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有14人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和江苏省“青蓝工程”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预防兽医学创新团队继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后,又于2009年顺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动物非传染性群发病防制与食品安全”创新团队被评为扬州大学科技创新团队。2007年本学科被人事部与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3年10月02日

作物学——王余龙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余龙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8
现代农业
团队负责人王余龙教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2人,其中博导15人,教授26人、副教授21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64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项25项。发表SCI论文129篇(最高影响因子9.883),获专利授权近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转化作物新品种10个,作物群体质量栽培等主推技术示范推广1.35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0多亿元。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4210万元。 本团队依托的一级学科作物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是省重点学科,作物学同时还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建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

2013年10月02日

化学团队——郭荣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60
新材料
郭荣,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胡效亚,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青年化学奖”、 全国“优秀青年化学奖”、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 “333”工程培养人选,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8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26人、副教授4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0余项。发表SCI论文620篇,获授权专利7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其中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在软物质化学与材料、超分子与合成化学、电化学与电化学传感器、环境材料化学、食品化学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化学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分别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点,先后与8家企业共建联合工程中心,与6家企业共建研究生创新工作站,建成了江苏省化学化工新技术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研发成果的转让和产生的经济效益达4000万元。与扬州元亨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普尔顿企业集团、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585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段金廒团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段金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63
生物技术与医药
段金廒,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3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近X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0余项……。发表SCI论文19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研制开发中药新药5项,新药材原料及功能型产品生产批件3个;为国家、行业和企业修订或制定药材及其产品质量技术标准5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科研、教学及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7名,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名;获江苏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4名。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人才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方剂基础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药材公司、江苏济川药业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2日

江苏省优势学科中医学团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勉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吴勉华,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专业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精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主持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0人,其中博导19人,教授32人;国医大师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6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项。发表SCI论文2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与石家庄以岭药业、丰盛健康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633万元。 本团队依托中医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有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南京)、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药)、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等多个研究平台。

2013年10月02日

江苏省中医药健康养生技术工程实验室

南京中医药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涤平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6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负责人:陈涤平,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养生理论整理发掘与创新研究、中医内科脾胃病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目前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人才协作组”负责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保健养生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世界健康促进会会长,江苏省生物活性制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等职。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1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7人、副教授15人。近三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共24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专利授权7余,获奖励7项。在产学研的结合等方面取得了较好发展。与南京丰盛集团、江苏亚邦药业、南京科惠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中医养生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健康养生工程实验室,省局共建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南京市健康养生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

2013年10月02日

林学王明庥院士团队

南京林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明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2
现代农业
林学一级重点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8人。其中,教授33人(博导)、副教授20人、讲师12人,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的主讲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贴1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专业学会主任、副主任12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人、领军人物3人、学术骨干1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 学术带头人16人。近5年来,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950名,现有在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989人。

2013年10月02日

新能源及其装备—袁银男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袁银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8
能源环保
袁银男,教授,博导,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16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具有智能和健康监测功能的多级顶推紧固器”和“ 石油天然气装备工程系列吊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上述成果分别在南通市公共交通、相关企业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功能性纺织品研发-高强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强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81
新材料 其他
高强,南通大学研究员,江苏省产业用纺织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活性炭纤维及其应用、生化防护面料及服装、特种纤维纺纱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江苏同康活性炭纤维面料有限公司、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多项成果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