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866个团队

2019年10月16日

绿色催化加氢技术制高价值芳香化合物——刘仲毅教授团队

郑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仲毅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87
刘仲毅,男,1978年生,理学博士,博士后,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绿色增塑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绿色催化加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绿色催化过程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河南省绿色催化过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郑州市绿色催化加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催化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绿色催化加氢方向的研究。开发了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技术,相关成果“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及催化工艺”获得201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进一步开发了液相法多相催化苯选择加氢制备环己烯反应装置和成套关键设备,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在国内10家企业推广应用,国内市场占有率100[%];建成10万吨以上/年环己烯装置14套,年生产环己酮/己二酸/己内酰胺能力达140万吨。相关成果“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关键技术开发和工业化应用”获得201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9年10月16日

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成型与模具(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郑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春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89
装备制造 新材料
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成型与模具团队,在申长雨院士领导下长期致力于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建立了我国首批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4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的“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塑料成型和模具技术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相关产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基地。 中心现有科研人员25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5人,拥有博士学位17人。主持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载人航天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和杰出青年基金等各类纵向项目40余项,重大横向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07年完成了“神七”出舱宇航服面窗的研制,作为全国20个获奖集体之一,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励。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及模具优化设计;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成型加工中的物理问题;轻量化及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国家战略领域用塑料制品的研制等。

2019年10月16日

医药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刘宏民团队

郑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宏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94
生物技术与医药
刘宏民,郑州大学二级教授,中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日本金泽大学博士。现任教育部药物关键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0多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7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获新药证书3项。在对羟基苯甘氨酸绿色生产技术、炎琥宁原料生产新技术等关键技术以及国内首个二类新药西替利嗪等成果已经推广应用。一类肝纤维化治疗候选化合物ADN-9研究获得突破,并进入开发阶段。与河南新天地药业、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天方药业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万元。

2019年10月16日

金属材料纳米技术——高性能镁合金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796
新材料
孙军,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丁向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在金属材料设计制备与强韧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的钼合金已在核燃料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快速降解镁合金已在石油钻进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句容百利镁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焦作市益瑞合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万元。

2019年10月17日

西安交通大学视觉联合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郑南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00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西安交通大学视觉联合实验室围绕我国视觉信息处理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理论和视觉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工程化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设成为我国视觉信息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核心平台与工程应用产业化基地。 研究团队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视觉计算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研究,已有三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技术经验积累,承担多项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作为国内领先的机器视觉和智能感知技术的研发团队,相关视觉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安防、农业等领域,可提供从前端到后台,从硬件到软件的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和智能解决方案。

2019年10月18日

有色金属粉末冶金——郭志猛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志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05
郭志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立足应用,致力创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路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局配套项目、装发预研重点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在球形钛粉、粉末冶金铝合金、低成本粉末钛合金、弥散强化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粉末冶金铝合金、低成本粉末钛合金、弥散强化铜已在国防重点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北京有色院、扬州立德、江苏金物、青海国鑫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余万元。

2019年10月18日

剩余污泥常温高效干化与资源化技术——邢奕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邢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06
能源环保
邢奕,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冶金工业环境保护方面(工业烟气治理、利用高温工业窑炉资源化处理剩余污泥)的科研与成果推广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专利授权60余项。先后荣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14项。在钢铁行业烟气脱硫、剩余污泥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自主研发的“半干法密相干塔”系列烟气脱硫技术,成果已先后在鞍钢、首钢、唐钢、邯钢、济钢等二十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共建成脱硫装置70余套,项目总合同额达19.2亿元,占我国干法/半干法脱硫项目的40[%]以上。SO2减排规模33.79万t/年,截至2018年底累计SO2减排74.51万吨,占钢企SO2总减排量24.07[%],避免经济损失155亿元,获经济效益26.3 亿元。“剩余污泥常温高效干化与资源化技术”在石家庄华曙制药集团、河北圣雪大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药总厂)的示范工程总处理能力达100 t/d,产生的利润已达500万元。

2019年10月18日

吕昭平教授研究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

团队带头人:吕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20
吕昭平教授研究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2019),现有研究人员5名,其中教授/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1名。近年来承担和完成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教育部“111”引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s Letter、Materials Today和Acta Materialia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0余篇,引用超过16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9项,国际PCT专利4项;1项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8),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17)、二等奖1项(2011)。 研究方向为先进金属材料的合金设计与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以非晶合金、高熵合金、高性能钢铁材料、多孔金属等为对象,涉及材料的原子结构与形成原理、成分-组织-性能关联、形变相变行为及机理、强韧化理论与方法、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多尺度模拟与高通量计算等,在航空航天、核能、先进制造、国防装备等得到应用。

2021年04月30日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张志炳教授团队

南京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志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30
其他
南京大学应用化学学科成立于1986年,是化学化工学院下属的二级学科。应化学科和化学一级学科共建‘绿色过程化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化学工程学科入选国家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南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全国388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中排名第一。学科立足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建设,着力在精细分离技术、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绿色催化合成技术、功能性环境友好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经过30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三个特色研究方向:精细分离过程强化与集成,微界面反应强化工艺与装备,以及绿色催化合成与催化材料。

2021年08月23日

手性药物生物合成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陈依军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依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0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依军,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专家,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重点引进专家”,江苏省“双创计划”和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曾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美国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化学生物学系聘为客座正教授(Adjunct Professor)。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编辑(Editor)、《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客座编辑(Guest Editor,2010)以及4本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9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主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面上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11项科研项目。近5年在Science、Nature、PNAS、JACS、Angew Chem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超过120篇,授权发明专利超过30项。团队采用合成生物学手段设计和改造元件库、组装新型生物合成途径、建立完整的人工合成体系,实现定点、定向、高效合成微生物天然产物库,从而获得抗菌、抗肿瘤、免疫抑制等成药性提高的先导化合物和候选药物。

2021年08月23日

超低温冰箱热声制冷技术——Cryo-SUDA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邓伟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近2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0篇,获专利授权2项。在热声制冷的民用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86℃下的深冷冷却方式已在超低温便捷式移动冰箱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日照华斯特林、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等企事业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1年08月23日

未来网络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王化群团队

南京邮电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化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2
电子信息
王化群,博士,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中国密码学会安全协议专委会委员、中国保密协会隐私保护专委会委员。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西班牙Universitat Rovira I Virgili做博士后,合作导师为Josep Domingo-Ferrer (IEEE Fellow, ACM杰出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17项。目前为止,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75篇,SCI、EI检索57篇,在IEEE Trans.系列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6年,作为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IET Information Security发表的论文获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最优论文奖;2020年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20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依托江苏省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大数据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项、全军共用信息系统装备预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专项1项、面上5项、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面上2项、青年1项)、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0余项等;发表顶级期刊SCI论文6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成果90余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安装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密码学、网络异常检测、混淆恶意程序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与异常检测、恶意代码分析等成果已在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智能医疗、智慧交通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南京立有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