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866个团队

2015年08月10日

清洁制革技术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石碧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098
能源环保 其他
石 碧,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轻工领域咨询专家,四川省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皮革化学家及工艺师协会联合会(IULTCS) 主席。主要从事制革清洁技术、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植物单宁深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一、二等奖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收录74篇,EI收录37篇。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2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985科技创新平台一个,常年有流动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交流,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科研队伍。

2015年08月10日

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云贵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00
其他
陈云贵:现为四川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近130篇次被SCI和EI收录。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8项,其中10项为项目负责人。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连续四年入选中国稀土行业十大科技新闻,得到行业认同。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现实5项科技成果转化,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氢能技术中试研发基地。培养博士19人、硕士31人。 研究团队: 本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是涂铭旌院士和陈云贵教授,现有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2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2名,常年稳定的研究生数量约25名。本团队主要研究人员由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及制冷专业的学者组成,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突出。 本团队已毕业13名博士生,17名硕士生。这些毕业的研究生分赴到美国、德国、日本、新西兰、以及国内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从事科技开发等工作。 本团队与美国、日本、瑞士及新加坡等国的学术机构及学者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本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已纳入四川大学985平台和211工程重要的建设内容,也是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 本研究团队与四川宝生(集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新材料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成就。

2013年10月01日

先进材料强韧化原理与技术——王慧远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慧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06
新材料 其他
王慧远,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07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在金属材料强韧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型高性能热作模具、高强韧铸铁材料、新型高强韧镁合金轧板等成果已在机械、汽车和交通等领域得到应用。与一汽集团、山西银光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研究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任露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13
装备制造
任露泉,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副主席,亚洲农业工程学会(AAAE)副主席,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学会(ISTVS)中国国家代表。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括军工“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国家科技成果重点转化、国防科工委国防基础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英国皇家学会中英合作等科研项目30余项。作为第一获奖人,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机械部件仿生减粘、耐磨与抗疲劳表面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一汽集团、美的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粮食储藏与加工技术——吴文福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文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15
生物技术与医药
  吴文福,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吉林大学成员单位负责人,第二批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四届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2项。发表SCI论文7篇,获专利授权1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粮食干燥储藏、粮食在线水分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横流组合式粮食干燥机”成果已在中小型粮库及农场用户中得到应用,并进入国家农机推广目录,与长春吉大科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5年08月12日

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团队

北京化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小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17
新材料
杨小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在“十五”、 “十一五”期间及正开局的“十二五”,中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国防军工、科技部国际合作、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中韩政府间、法国EDAS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专利申请/授权30项,鉴定成果3项;另外转化工业化成果和技术数项,如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碳纤维导电纸、碳纤维预浸料及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等。团队获得201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同时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电和汽车等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功能高分子材料技术、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罗运军教授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罗运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19
新材料
罗运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小组组长,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总装备部某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近6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总装重点基金、科工局基础科研等共18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专著6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水性聚氨酯、阻燃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阻燃水性聚氨酯成果已在织物涂层整理剂等领域中得到了应用。与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太赫兹技术——吕昕教授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吕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21
电子信息
吕昕,北京理工大学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电磁场与微波专业责任教授,国防工业511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4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1项。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太赫兹器件、太赫兹天线、太赫兹成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X X成果已在X X、X X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X X、X X、X X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北京市纤维素及其衍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邵自强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邵自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23
新材料
邵自强教授,长期从事纤维素产业化研究,现任北京市纤维素及其衍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纤维素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曾主持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撑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北京市科委与教委项目等科研60余项,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三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汉、英、俄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6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北京市科委、国家发改委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论文18篇,获专利授权1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三等奖2项等。已取得多项鉴定项目,技术工程化转化多项: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混合醚酯系列产品工程化100吨/年制造;聚阴离子纤维素10000吨/年生产线设计建设等。耐候性羟乙基纤维素技术在2000吨/年生产线上试制与推广,液晶用三醋酸纤维素制造技术中试放大以及产品在关企业使用项目稳定品质优良;中心还开发了NC质量检测系统,在多家企业得到推广使用。与中国兵器集团、北京建筑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四川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力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山东一滕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多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绿色化学电源系统研究和应用——吴锋科技创新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27
能源环保
吴锋,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主任、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工与环境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环境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2项。发表SCI论文156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锂离子电池新型安全保护材料与技术、锂二次电池用功能性电解液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部分成果已在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二次电池产业化开发及新型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制备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市华盛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北京市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动力电池及化学能源材料工程中心。

2013年10月01日

微纳制造技术——房丰洲团队

天津大学

团队带头人:房丰洲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48
其他
房丰洲,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近5年,承担国家及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和E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在光学自由曲面制造、硬脆材料加工、微纳结构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光学自由曲面制造成果已在交通安全、绿色能源等工程中得到应用。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千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

2013年10月01日

激光及光电测量技术——叶声华团队

天津大学

团队带头人:叶声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49
电子信息 其他
叶声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领域杰出科学家,“863”计划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天津市师德楷模。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7人,教授7人、副教授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支撑项目、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共10项。发表SCI论文12篇,获专利授权1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及进步奖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何梁利”科学与技术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在激光及光电测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技术成果已在轿车白车身激光视觉测量系统,机器人柔性测量、大飞机组合测量技术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一汽大众、江淮汽车、二汽、上海商用飞机公司、沈飞集团、西飞国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