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497个团队

2015年08月11日

轨道交通安全监测与管控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闫连山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0
电子信息 其他
负责人闫连山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光子与通信研究中心主任。任国际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高级会员;美国光学协会 (OSA) 会员、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of Membership, IEEE Photonics Society (2009-2012)、Associate Editor, IEEE Photonics Journal (2009-,影响因子2.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重点、专项、重大等)评审专家及科技部(973/863)和教育部项目/奖励通信评审专家、铁道部安全评估专家组成员和国务院高速铁路安全大检查专家组成员、 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副组长、IEEE LEOS Summer Topical Meeting– Mitigating Channel Degrading Effects 共同主席 (Co-Chair,2008)、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otonics & Optical Communications 共同主席 (Co-Chair, 2011)、SC-3 of Asia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ACP) 共同主席 (Co-Chair, 2012)、IEEE Photonics Society Chengdu Chapter主席(2011-2013)、二十多种SCI刊物审稿人、二十多个国际会议分主题委员会委员:IEEE Photon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IPS (2008-2011)、OSA Annual Meeting FiO (2010-2012),ACP (2009-2011), PGC (2010, 2012),Photonics Asia (2010-2012),APOC’2008等,以及光纤通信领域两大最高水平国际会议(OFC和ECOC)的TPC委员(2013-2015)。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6人。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省部级项目5项,企业合作项目等共5项。发表科技论文合计: 580 篇,其中第一作者 340 篇,出版著作合计:6部

2013年10月02日

(杜勇团队)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杜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2
装备制造 其他
“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由黄伯云院士任学术指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勇为学术带头人。该研究群体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重点研究粉末冶金材料界面设计与性能预测理论、界面结构控制方法以及超微结构形成与演变,形成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在制备高温高强高耐磨材料的局限性。 该群体致力于特种粉末冶金材料设计理论及应用、轻质高温粉末冶金材料、高强粉末冶金纳米晶/超细晶材料等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制备过程控制理论及制备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重点研究了复杂体系粉末冶金材料的设计、组织结构与性能调控,解决了粉末冶金材料非连续向连续体演化过程控制的关键问题,制备了系列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解决了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关键用材问题。近五年,群体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258篇,SCI引用356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群体拟围绕粉末冶金材料设计与控制,重点研究粉末冶金材料界面设计与性能预测理论、界面结构控制方法、以及超微结构形成与演变,形成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制备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在制备高温高强高耐磨材料的局限性。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队伍,把本学科建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这是中南大学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入选的国家创新群体的教育部创新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邱冠周创新团队)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邱冠周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83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其他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创新研究群体以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工程博士邱冠周为学术带头人,群体有“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其中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入选专家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 3人、教育部振兴行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奖3人、重点骨干教师7人,是支撑我国矿物原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队伍,平均年龄41岁,被国外学者评价为“长沙学派”。 硫化矿生物提取的基础研究”项目,针对我国矿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现状,拟开展的研究包括具有良好生长性能和金属浸出能力的原生硫化矿专属菌种选育、耐高温、高毒性离子抗性菌种选育的基础研究、生物浸出过程的强化、生物浸出速度的提高以及浸出液中金属离子的净化等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低品位难处理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群体成员通过六年的努力,构建了第二代群落基因组芯片和功能基因芯片,创立了浸矿微生物活性基因芯片方法,筛选获得了高效菌株,建立了具有不同特性的浸矿微生物菌株的菌种库;阐明了浸矿体系微生物群落与功能活动及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揭示了浸矿微生物铁硫氧化系统与矿物氧分解机理,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生物浸矿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理论之争的问题。利用筛选得到的高活性菌株,提高了细菌浸矿的浸出速率与浸出率,为解决低品位原生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浸出速度慢、浸出率低的难题提供了技术原型。围绕硫化矿生物提取的有限目标,以团队形式组织科学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制定国家技术标准1项,申请专利34项,其中授权1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EI源刊论文108篇。已全面实现研究群体的科学目标

2013年10月03日

结构减隔震技术——李爱群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爱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581
装备制造
李爱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抗震减震科研团队带头人,南京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江苏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教授6人,博导8人,副教授10人,博士16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6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2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在工程结构减隔震理论与技术、结构损伤预警和安全评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工程结构减隔震成果已在北京奥体观光塔、南京奥体观光塔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阴海达橡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生物检测技术——顾忠泽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顾忠泽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582
生物技术与医药
顾忠泽,男,1968年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院任专任研究员;2002年回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任教授。2004年任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任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获第四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2007年获日本化学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现任十二五“863”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X X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X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在纳米材料、生物芯片、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基于纳米纤维和光子晶体的新型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已经转化至南京市东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成立南京市生物医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六百余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张小松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小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583
能源环保
张小松教授,“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节能”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江苏省十佳专利发明人、国家政府津贴等。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目,青年项目5项目,其他省部级项目近10项。发表SCI论文57篇,获专利授权1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高效制冷空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溶液热湿独立处理空调系统已在江苏风神、格力电器等骨干企业实现产业化,成果已在上海世博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太阳能复合热源热泵及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热光电一体化系统在太阳雨太阳能、中电光伏的企业应用与产业化。与太阳雨太阳能、双良节能、江苏风神、南京五洲、太阳宝太阳能、格力电器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长寿命耐腐蚀筋材制备与应用技术——孙伟院士团队

东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伟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584
新材料
孙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团队拥有骨干人员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导4人,教授5人,博士后3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国家重大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100篇以上,获国家专利授权2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在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技术和长寿命筋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耐腐蚀钢筋成果已经在灌河大桥、南海港口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沙钢集团、苏博特、中交规划设计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经费达到2000万元以上。

2013年10月03日

特种焊接技术——冯吉才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冯吉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653
其他
冯吉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评议组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员。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近3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对外合作项目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33篇,获专利授权19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水下焊接、异种材料连接以及核电焊接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窄间隙焊接成果已在AP1000的CV容器建造、乏燃料水池修补以及深水潜器壳体制造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团队与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首都航天设备厂、宝钛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海岸带水生态安全与水质保障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尤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654
能源环保
本团队隶属于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于哈工大(威海)的“海洋资源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专利授权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海岸带城市污水的健康循环和回用、海岸带特种废水的深度处理、船舶压载水处理的原理与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其中船舶压载水处理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山东省“两区”建设专项资金的资助,并在哈工大(威海)建设了中试研究平台,获得授权专利2项。近海地区油田回注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攻关项目资助,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2013年10月03日

分析仪器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姜杰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1655
电子信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十二五科技支撑、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已申请仪器方面发明专利11项。在光谱仪、质谱仪、离子迁移谱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威高集团、乐家电子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橡胶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王友善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友善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656
其他
王友善,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工大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副书记;哈工大(威海)汽车工程学院 副院长。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7人、副教授3人。近3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973计划、总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3项。已发表SCI/EI检索等学术论文25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轮胎设计、分析、优化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TYABAS3.0软件分析平台等成果已在轮胎分析与优化中得到应用。团队与杭州中策、上海双钱、贵州轮胎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近1000万元。

2013年10月03日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国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721
其他
王国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等奖2项,2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以上奖项12项,冶金科技奖2等奖以上奖项3项。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20项,授权实用新型12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00余篇,EI收录1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