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375个团队

2024年04月16日

呼吸医学工程——邓林红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邓林红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734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邓林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22篇。在气道生物力学、呼吸医疗器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与江苏和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卓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瑞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复医疗技术集团、常州莱道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余元。

2015年07月24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技术研究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469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防预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在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技术、自动化医疗系统技术、智能化液压控制元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7年09月26日

高性能气体传感器及超声装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俊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3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团队负责人胡俊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特聘教授;曾任日本NEC-TOKIN公司仙台研发中心研发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等职务。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高灵敏度超声辅助型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纳米传感器的绿色加工技术、微移液器以及其它的超声应用技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江苏省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类课题10多项。在超声和压电器件方面取得过众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总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公开日本专利15项,论文SCI总引用1000余次,他引700多次。 胡俊辉教授是英文专著Ultrasonic Micro/Nano Manipulations (World Scientific,2014)的作者,其研究成果曾被国际主流科技媒体Advances In Engineering,Renewable Energy Global Innovations,Phys.org Science News Wire,EurekAlert,Electronic Component News和Bio-Medicine等亮点报道;他曾获1998年日本电子情报通讯学会IEICE论文奖(第一作者)和国际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和Ultrasonics的 VALUED REVIEWER 称号;3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国际会议上做主旨/邀请演讲10多次,并任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in Actuators 2011” 大会荣誉主席、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6”和“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ontrol”的大会主席。

2014年06月02日

粉末冶金与特种材料成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于洋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499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总装十二五预研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22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钨钼等难变形合金热精密强化成型,轻质高强韧钛、镁及铝合金铸造及塑性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等产业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14年06月16日

新药合成研究室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方志杰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14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在科研方面曾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对外协作科研项目40余项,负责完成30余项; 其中对外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 尤其是对外协作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与包括诺华制药在内的国内外制药、化工等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先声药业新药合成研究室;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代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南京理工大学-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安徽恒远化工有限公司精细化工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产学研联盟等科研机构和协作关系。经多年来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优秀教材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和优秀论文奖多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4项,已经授权6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本,教材一套4册。

2017年09月21日

代谢的分子调控——张建法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建法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585
生物技术与医药
研究团队所在学科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江苏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的生物化工方向。该学科方向是在90年代初的生物化工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先从事的是微生物发酵及其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苏省医药中间体工程中心,在医药中间体的开发应用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筹建南京理工大学分子代谢中心并于2006年6月正式成立。 并随后分别列入学校和工信部重点建设计划。该中心是国内较早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专门代谢的研究机构。中心以糖脂代谢的分子调控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分子遗传和代谢以及生化药学等方面的深入交叉,形成了基础和应用并举的特色。特别是微生物活性多糖的应用的研究极具特色。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国外实验室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中心还与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中心与南京大学生物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密切联系。近年来中心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和其他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实验条件良好,所在实验室,拥有代谢的分子调控、细胞生物学和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修饰及改性等所需的先进设备和优良技术。近五年来本团队获得各类奖项3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研究论文100多篇。目前团队主要围绕糖脂代谢调控及其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应用方面开展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小分子化合物在糖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代谢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 该研究方向是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生物体内化学小分含量的变化导致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从而引起基因表达或关闭,最终影响动物的代谢和行为,是一个新的重要的生物学现象。研究生物节律调控的代谢基因表达的信号传导途径中各个信号分子的调控机制,阐明信号通路,揭示表达信号的生物学意义和功能,将有助于揭开一些代谢疾病的发病机理,并可能使这种信号传导途径成为一个新的治疗代谢疾病的药物靶点。该方向主要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化学生物学技术为手段,并与化学其他领域进行深入地交叉,利用一些基因敲除的细胞和动物或微生物模型,从微观到整体上研究一些重要代谢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调控,探索一些重要疾病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异常,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机理,同时为代谢疾病的药物设计提供科学基础。 (2)新型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多糖的发现及其结构功能、基因调控的研究围绕新型微生物多糖Salecan生产菌株为材料,通过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系统研究β-葡聚糖的合成酶及调控体系的基因族。重点分析β-葡聚糖的合成酶GUS1的启动子以及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采用大片段重组技术克隆相关基因,分析其功能。同时也考察定点突变对多糖合成转录的影响。 通过分离纯化各种重组多糖,对这些多糖进行结构解析,分析与外源基因导入产生效应的一致性和变异点,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和改进方法;研究这些新多糖的物化性质和生物活性,重点关注这些重组多糖的免疫活性和抗肿瘤效果。研究其成药特性和分子细胞的药效和药理特征。该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多糖生物合成的相关酶系及其调控机制,并建立起活性多糖的新的微生物合成表达系统。(3)活性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 利用实验室丰富的活性多糖的资源,开展非病毒多糖的基因传递载体的研究。用组合化学的方法设计,合成和筛选具有高效转染能力和低细胞毒性的多糖聚合物。水溶性生物可降解类糖类聚合物纳米颗粒,在安全性、毒性、稳定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类载体,在体内多种器官与组织的细胞转染效率有的已达到临床的要求。生物可降解性可以增加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和降低其体内细胞毒性,因此是系统给药所期待的优点,目前该方向在可生物降解的多糖基因传递载体颗粒开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4)活性多糖的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开展免疫多糖Salecan的工程应用研究。Salecan 以良好的水溶性,强烈的免疫特性,有望成为一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微生物多糖。该方向将围绕Salecan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应用为重点,研究Salecan在食品、医药、农业、化工、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在开辟治疗皮肤耐药性感染新途径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成果是皮肤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的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4年07月05日

精细化学品及新型医药功能材料清洁制备技术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彭新华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566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本团队曾承担和参加的主要项目有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等国防领域支撑项目及专项课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基金委项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关于该领域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被SCI、EI检索收录120多篇。申请专利30余篇,其中国防专利2篇,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高级研究人才80多名。目前积极开展多项合作,主要进行产品开发及技术输出,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2017年09月21日

生物医药技术——David A. Weitz团队

哈佛大学

团队带头人:David A. Weitz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422
生物技术与医药
David A. Weitz,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现任PNAS杂志副主编,Nature Commun等期刊编委。Weitz教授学术成就斐然,是国际微流控、 软湿功能材料、生物物理、及生物材料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非常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Weitz教授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0多篇,其中30余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刊物上,论文被引60000余次。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应邀在世界各地做过800多次邀请学术报告。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国家优青1人。鉴于该团队刚刚组建,共同成果尚在申请中。

2013年10月01日

绿色工艺和连续流反应技术——张跃教授团队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953
生物技术与医药
张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研究员。常州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宁-常州大学反应器技术联合研究室主任,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第8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石化部级纵向项目3项,中-法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精细有机化学品的绿色合成、连续流反应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甲醛超低释放脲醛树脂制造技术、连续流微通道硝化氧化加氢反应工艺技术等成果已在E0级脲醛树脂示范装置、硝酸酯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新工艺示范装置、硝基胍的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工艺示范装置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通广泰、南京石化、江苏磐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227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水生经济动物资源利用团队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尹绍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21
生物技术与医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8人、副教授3 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0篇,获专利授权5项以上。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鱼类繁育、虾蟹螺原体病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河魨鱼人工繁育、虾蟹病害防治技术等成果已在省内多家企业转化和应用。与江苏中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水仙实业有限公司、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江苏虎石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帅丰饲料有限公司、泰兴市天禄珍品水产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

2016年07月15日

中药新药创制-——张春凤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春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049
生物技术与医药
张春凤,博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导。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5人。近5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重大新药专项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基金2项,新药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5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2项。本团队在新药创制研究、中药保健食品、药妆、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与康缘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经费近亿元。

2013年10月01日

微生物发酵优化与放大技术——陈坚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坚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51
生物技术与医药
陈坚,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南大学校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1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国家自然自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项目9项,江苏省科技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220余篇,获专利授权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织物染整前处理用酶的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维生素C、透明质酸和纺织用酶发酵法生产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宜兴协联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