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440个团队

2013年10月01日

风能与太阳能技术研发团队——王同光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同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797
能源环保
王同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江苏省风力机设计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授予 Arthur Charles Main Prize(排名第一)。长期从事风力机叶片设计、风电并网发电等方面研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2多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973计划课题4项、国家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年获第3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在大型风机设计、新能源发电以及新型无刷直流发电机、电动机和起动发电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双凸极电机、无刷直流电动机等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5年09月30日

纳米颗粒物数目浓度检测系统开发团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龙飞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8373
能源环保
Nick Collings, 剑桥大学教授,Cambustion公司创始人。Kang-Ho Ahn,韩国汉阳大学教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十余人,其中副教授1人,硕士研究生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获专利授权1项。在纳米颗粒物数目浓度检测、稀释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稀释器样机成果已在清华大学试点应用。与苏信、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

2015年07月17日

轨道交通电气牵引及自动控制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文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081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胡文斌,1988~1992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主要从事自动化监控系统和高频开关电源研发工作和企业技术管理工作。1996~1999在年南京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200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在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工作。 9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统的设计和研究,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航空基础科学基金项目。2001年完成了中航二集团某型号军用飞机应急电源系统的设计和研制;2002年提出了一类基于脉冲相位调制技术的变换器并联均流控制方法,完成了并联型航空静止变流器的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通过了专家组评审,经试飞成功后,进入D型件阶段转厂批量生产,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同年完成了组合型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研制,在理论和技术上实现了航空静止变流器的模块化和标准化。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完成了45/65kVA列车用辅助变流器研制,同年通过铁道部鉴定。2005年完成了某重点国防项目60kA/50kV电磁炮大功率脉冲电源研制,2006年通过部级鉴定。2007年成功申请国防重点保障项目。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8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近4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1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余篇,期中SCI论文2篇,EI论文21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团队在轨道交通电气牵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牵引系统建模、仿真计算与优化系统成果已在南京地铁、昆明地铁、孟买地铁车辆选型和参数匹配计算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车南京铺镇车俩有限公司、南京地下铁道有限公司、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700万元。

2015年08月17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任南琪院士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任南琪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7769
能源环保
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7月,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市政府、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共建的科研事业单位,其以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技术支撑,集原创科技研发、工程技术成果转化、高端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技术服务平台。 研究院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环境污染防治及资源化、能源化技术创新为宗旨,结合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园产业优势,通过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以实现成果的快速转化。研究院包括多名院士、长江学者及知名教授,研究、开发实力雄厚。 江苏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市场化运营和项目产业化的主体,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是环保技术研发、环保工程投资与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定位是工程投资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作为工程投资平台、环保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对专项技术公司和合作公司进行服务,支持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 经过近5年的建设与发展,“哈宜”平台已初具规模,采用“一品一所一公司”模式,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建立五家专项技术二级子公司;全国布局市场网络,采“取域总”包市场推广模式,为地方政府或企业提供全流程环保服务,建立了东北分公司、北京分工和全国不同省份的8个办事处,2014年承接环保工程项目50余项,业务延伸至17个省市区;拥有一支百人规模的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与工程转化团队,形成了10余个系列的核心技术和成套工艺装备,建成制药废水处理、有机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饮用水成套设备、流域综合治理、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与产品、生态规划新技术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成果的示范工程。

2015年08月07日

绿色化学电源系统研究和应用——吴锋科技创新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27
能源环保
吴锋,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主任、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工与环境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环境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2项。发表SCI论文156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锂离子电池新型安全保护材料与技术、锂二次电池用功能性电解液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部分成果已在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二次电池产业化开发及新型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制备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张家港市华盛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北京市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动力电池及化学能源材料工程中心。

2014年06月17日

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智能电网与控制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文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7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团队创立于2006年,现有博士成员4人,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成员16人。团队以“刻苦专研”的精神风貌,完成及在研“轨道交通大功率变换技术”、“轨道交通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控制技术”、“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等20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建立了“江苏省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心”“江苏省轨道交通电气牵引仿真设计公共服务中心”;与国电南瑞集团、中电熊猫、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等成立了“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与系统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江苏省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南京理工大学-银河只能电网与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等一大批具有成果性的科研成果。

2017年09月26日

高性能气体传感器及超声装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俊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13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团队负责人胡俊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特聘教授;曾任日本NEC-TOKIN公司仙台研发中心研发工程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等职务。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高灵敏度超声辅助型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纳米传感器的绿色加工技术、微移液器以及其它的超声应用技术。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江苏省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类课题10多项。在超声和压电器件方面取得过众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总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公开日本专利15项,论文SCI总引用1000余次,他引700多次。 胡俊辉教授是英文专著Ultrasonic Micro/Nano Manipulations (World Scientific,2014)的作者,其研究成果曾被国际主流科技媒体Advances In Engineering,Renewable Energy Global Innovations,Phys.org Science News Wire,EurekAlert,Electronic Component News和Bio-Medicine等亮点报道;他曾获1998年日本电子情报通讯学会IEICE论文奖(第一作者)和国际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和Ultrasonics的 VALUED REVIEWER 称号;3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国际会议上做主旨/邀请演讲10多次,并任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in Actuators 2011” 大会荣誉主席、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6”和“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ontrol”的大会主席。

2014年06月02日

粉末冶金与特种材料成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于洋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499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总装十二五预研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22篇,获专利授权6项。在钨钼等难变形合金热精密强化成型,轻质高强韧钛、镁及铝合金铸造及塑性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等产业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15年07月24日

陶杰教授课题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陶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303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陶杰教授课题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近年来,在陶杰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协作攻关,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通过不断吸纳科研新秀,课题组现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气氛浓厚,组织结构合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 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工程化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为: ①材料塑性加工与装备:先进塑性加工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空心构件的内高压成形、空心件的弯曲成形、板材充液拉深成形、钛合金波纹板气压超塑性成形、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的二次塑性成形;塑性成形工艺的计算机仿真;复杂零件及成形模具的数字化建模;塑性加工关键装备方面主要包括管材内高压成形数控装备及板材充液成形数控装备的研发。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舰船、汽车及石化等重要领域。 ②复合材料制备与评价:主要包括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超混杂层板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目前研究的相关材料体系有:铝/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铜双金属复合管、铜/钢双金属复合管、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管;铝/钢双金属复合板、钛/钢双金属复合板、铝/铜双金属复合板、钛/铝多层复合板(最多为11层);波纹夹芯复合板、GLARE以及TiG超混杂层板。关键制备技术主要包括爆炸复合、气压超塑性+扩散焊技术以及热压复合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及汽车领域。 ③功能涂层制备与表征:包括阻氚涂层的双辉制备技术、镧系氧化物憎水涂层双辉制备技术、轻合金微弧氧化技术、轻合金阳极氧化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核电、航空、航天以及医学等领域。 ④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主要包括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催化以及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课题组在上述研究领域内,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共发表文章约170余篇,其中SCI收录73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课题组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部级项目等30余项课题,相关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鉴定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详细信息请浏览网页:www.taojiegroup.edu.cn 一直以来,课题组十分重视与国际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及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目前,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中心、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本高知大学水热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江苏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江苏呈飞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等高校及机构一起在材料制备、成形工艺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另外,课题组更有多名已毕业的研究生正在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高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2014年06月25日

南京航大光纤传感与结构健康监测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曾捷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536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其他
本团队隶属于“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以及二十余位博、硕士研究生共同组成,专业领域涉及:光纤传感、力学测试、计算机测控、信号采集与处理、智能模式辨识等不同学科方向。 本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先进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复杂机械结构(如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电力系统、土木工程领域)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以及环境监测领域的相关研究应用工作。 本团队先后主持和参与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航空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厂所企业合作技术攻关项目。

2014年06月17日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发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状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5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目前由吴状春教授负责,有在读博士一人,硕士六人,本科生三人。吴状春教授自95年以来,一直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具备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长期从事纳米材料与锂离子电池方向的研究,具备全面的电化学理论基础。近年来发表SCI多篇,他引超1400次。拥有美国获批发明专利 4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

2014年06月17日

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崔崇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153
能源环保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团队在近十年间从事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2003年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洁净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白泥尾渣资源化开发利用, 2006通过专家鉴定验收,鉴定意见为: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承担江苏省科技厅化工白泥渣制备新型墙体材料计划项目;2007年承担江苏省教育厅产业化推进项目-酸性锆渣资源化利用产业化;2009年承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课题-用废弃加气混凝土砌块制备硅酸盐陶粒研究;2010年承担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造纸碱回收白泥渣利用技术研究。目前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