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262个团队

2019年10月18日

利用肠道菌群修复环境污染物技术——环境微生物团队

兰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祥锴
职称:
团队编号:09808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现代农业
李祥锴,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兰州大学萃英特聘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副教授1人,青年研究员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35篇,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发明专利3件;实审2件。撰写专著两部。在肠道修复重金属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金川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29万元。

2021年08月24日

复杂环境自动导航割草机器人技术——孙立宁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立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887
装备制造 现代农业
孙立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国家科技部服务机器人重点科技专项总体组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0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9人、副教授X X人。近3年,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企业合作等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获省级科技奖励7项。

2021年09月17日

水稻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万建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29
现代农业
万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国家发改委生物技术产业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组长,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课题。 团队固定人员共16人,包括教授8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青年长江1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名,江苏省杰青2名,高层次引进人才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术新秀3名,在站博士后5名。本团队围绕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在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稻米品质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水稻抗性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直播相关性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向开展工作,挖掘重要基因,研究基因功能,阐明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创制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的水稻新品种。研究成果“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1年09月20日

蔬菜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胡建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59
现代农业
项目团队成员有15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3人,研究生9人,50岁以上1人,40-50岁3人,40岁以下2人。团队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4人,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2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3人。项目主持人胡建平教授,农业工程博士,长期从事蔬菜穴盘苗移栽装备的研发,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三五”、“十二五”重大专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拥有国际PCT、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研制系列蔬菜移栽机及移栽机器人装备10余套。团队骨干成员还有杨启志教授、赵湛研究员、杨德勇副教授、韩绿化副研究员、董立立高工,团队成员都长期从事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具有承担或参与种植装备方向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经历。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高,反映出团队具有丰富的项目主持经验、高水平的研发能力、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充沛的研发力量。

2021年09月26日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高性能泵及泵站工程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汤方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3
现代农业
汤方平,教授,博导,扬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扬州大学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本团队骨干成员共4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各类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6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1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低噪高效叶片泵、新泵装置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低噪高效双向叶片泵已在国家治太工程新沟河遥观北泵站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航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利欧集团湖南泵业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近700万元。

2021年09月26日

能源环保技术——能源环保新材料及水土环境修复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小治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4
能源环保 现代农业
王小治,博士、教授、国家环评工程师,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江苏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专家,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土壤改良)岗位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节能环保创新团队负责人,《农业资源与环境》编委。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外国专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8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能源环保新材料、水土环境修复、土壤改良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有机固废制备基质、农田污染土壤安全利用、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已在多个区域进行示范推广,与兴化市田缘基质肥料有限公司、江苏天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瑞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发出一种同步选择性吸附磷和硝酸盐的纳米复合材料已被用于分散式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的生产,相关设备在“山东曹县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与江苏启创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碳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成果已在“磷酸铁锂电池关键材料创新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中兴派能电池有限公司、江苏大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余万元。

2021年09月26日

硒科学-扬州大学俞磊教授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俞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9966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现代农业
俞磊,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被引3000余次,个人H指数为33。俞磊教授原创性地提出元素转移反应理论,并出版学术专著《元素转移反应》,入选光明日报出版社《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该教授积极从事产学研合作,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有六项成果转化,其中,非氢氟酸法含氟锂盐合成技术获得5亿元投资建设生产基地,2020年以来销售额已达2000万元。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围绕硒科学展开系统性研究,成功开发出有机叶面硒肥,并实现大规模应用。2020年以来应用面积已超过20万亩。团队还发明了高效硒化试剂硒赛(Seyyzz),并实现销售。利用硒化试剂硒化纺织品,可以赋予其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这部分成果有望应用于服装、医疗等领域。欢迎有兴趣的企业合作,进行硒科学技术转化。

2021年09月29日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盖钧镒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7
现代农业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围绕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遗传资源学与种质创新、大豆应用基因组学等方向开展前沿研究,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大豆新品种,基础与应用兼顾,服务于大豆产业,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团队学术带头人盖钧镒,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2人(其中院士1人、高级职称22人),常年有博士、硕士研究生等流动研究人员160人以上。近年来主持纵向课题100 余项,选育大豆品种60多个,其中南农47、南农66等多个品种完成转让,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获批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获得的大豆创新种质总数达1.5万份以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团队先后获批“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农业部创新团队和“大豆生物技术育种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 团队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农业农村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种质库”和“江苏省特色大豆种质基因库”,保存大豆种质资源35077份,包括栽培大豆23796份和野生大豆1581份,创新种质9700份,大豆资源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位。

2021年09月29日

信息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8
现代农业
朱艳,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兼任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江苏省信息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农作物系系统分析与决策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信息学”江苏省优势学科负责人等。 团队现有成员19人,其中教授12、副教授5人、讲师2人。将农业信息学与作物栽培学相结合,以水稻和小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作物管理知识模型,实现不同条件下栽培方案的精确化设计;建立了作物生长快速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体系,可对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定点、移动和在线实时监测、诊断与调控;发展了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长与产量品质预测技术,为粮食生产力预测预警及粮食安全生产策略制定提供了数字化支撑;创制了农业信息工程系列软硬件产品,为智慧农作提供了工程化产品和实用化平台研究成果开辟了作物精确栽培新领域,发展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与技术内涵。相关成果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

2021年09月29日

菊花遗传育种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发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09
现代农业
陈发棣,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入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等人才计划,荣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团队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人、高级农艺师2人,先后有20余人次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优青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 人才工程”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相关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及华耐园艺科技奖、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等行业奖多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二等奖4项。

2021年09月29日

梨工程技术研究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绍铃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10
现代农业
张绍铃,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梨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主任,农业部种植业专家指导组成员,全国梨产业协作组组长,江苏省重点学科果树学负责人,两次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团队主要研发人员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师资博士后3人;其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各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333 工程”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第一层次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各1人。近年来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计划、农业部 948 项目等国家部省级项目100余项,项目经费逾9000万元。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 14 项。

2021年09月29日

白菜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

南京农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侯喜林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011
现代农业
侯喜林,教授,南京农业大学蔬菜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本团队依托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不结球白菜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核心成员共有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团队成员现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致力于不结球白菜优异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推广工作。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