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531个团队

2013年10月02日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武美萍团队

江南大学

团队带头人:武美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7
装备制造
武美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项目获得者,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含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SCI论文16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数字化设计制造、重大装备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重大装备的智能化设计制造成果已在上汽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汽轮机组末级国产化大叶片S1146、东汽引进百万千瓦汽轮机组末级国产化大叶片、出口日本东芝DZ1016叶片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无锡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4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流体机械(泵及喷灌设备)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袁寿其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袁寿其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39
装备制造
袁寿其,全国人大代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排灌机械工程和流体机械及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9人,其中博导3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5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4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泵水力模型、流体机械湍流理论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引滦入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上海凯泉、江苏亚泰、江苏旺达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8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高端装备关键部件用金属结构材料及制造技术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程晓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0
装备制造
程晓农,团队负责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事,江苏省热处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金属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12人、副教授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40多项,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预研项目及省部级项目50多项;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在高端装备用新材料的设计与制备、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超(超)临界火电/核电装备用关键管材及其新材料设计开发成果已在我国超超临界火电站和我国在建的所有核电站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江苏银环精密钢管股份有限公司、大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海安耀华安全玻璃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科研总经费达40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流体机械(泵)节能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施卫东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施卫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41
装备制造
施卫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2人,其中博导5人,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泵水力模型、流体机械湍流理论及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已在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引滦入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京蓝深、上海凯泉、江苏亚泰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5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电动车辆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刘国海团队

江苏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国海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2
装备制造
刘国海,2011年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2012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江苏省杰出青年1人,全国优博提名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项。发表SCI论文30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电机设计、控制理论、汽车电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于神经网络逆的软测量与控制技术及应用已在生物发酵、多电机解耦控制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常州武起常乐电机有限公司、江苏蒙哥马利电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5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特种加工技术——朱荻科研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荻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5
装备制造
朱荻,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CIRP)Fellow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项。发表SCI论文181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取得的一系列电化学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半导体高效精密特种加工、微纳制造技术、电化学制造技术、钎焊金钢石工具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半导体高效精密特种加工成果已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中航工业、中科院、中电光伏、保利协鑫、华昌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5年07月02日

南京理工大学制造装备自动化与智能化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陆宝春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7
装备制造
陆宝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工程及自动化系副主任,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机械领域高层次优秀人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机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校先进制造技术与机床研究会理事、江苏电工技术学会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部计划项目2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3项、科技支撑2项、产学研前瞻性研究1项、自然基金2项、创新基金3项。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被SCI收录6篇、EI收录12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获得200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201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项。在制造装备的嵌入式智能监控与维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嵌入式智能前端单元已在框架式精密成型液压机、粉煤灰全自动增压砖机、海上风电工程起重机、粉末冶金成型机中得到应用。本团队与南通锻压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团队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技术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唐振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8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8人,教授8人、副教授13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本团队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以及江苏省社会安全图像与视频理解重点实验室和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支撑。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6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图像与视频分析、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图像处理与分析成果已在银行票据自动处理、道路病害检测、大庆油田智能监控、汽车智能防撞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海康威视、上海先锋商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亿元。

2013年10月02日

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张德坤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德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张德坤,1971年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动磨损及疲劳、微摩擦学、生物摩擦学、矿山机械可靠性。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摩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先后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九届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矿业大学“十佳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现有研究人员56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7名、博士后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6名。研究所现有实验设备208台(套),总投资1800多万元,实验室总面积778M2。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自成立以来,在葛世荣所长(现中国矿业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开展了以矿山耐磨材料设计及摩擦学性能评价、摩擦学非线性理论、生物材料及摩擦学、微机电系统摩擦学、复合材料摩擦学、救灾机器人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所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煤炭部科研计划项目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留学归国人员基金和多项人才基金等20余项研究课题。目前科研团队已取得多向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现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有40余篇被SCI收录,80余篇被Ei收录,获专利20余项,特别是特别是医用钛合金表面陶瓷化技术获得美国、欧盟和国内专利。研究所目前为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欧盟COST533科技计划亚洲区域唯一合作成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摩擦学中心以及中英生物摩擦学联合实验室中国合作中心。

2013年10月02日

大型机电装备可靠性研究团队-朱真才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朱真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2
装备制造
朱真才,1965年10月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委员会提升设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煤矿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江苏省“333人才工程” 科研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20余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0余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副教授5 人。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项、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2项、江苏省“333人才工程” 科研项目2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4件,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EI收录78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2013年10月02日

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团队-丁恩杰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丁恩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3
装备制造
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职工17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截止2012年9月,研究中心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市级科研平台1个,主要研发机构6个;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市级奖励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发表核心刊物论文27篇,被SCI、EI等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共1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2011年11月,在徐州夹河煤矿建设的“感知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专家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通过两年的努力,研究中心已初步具备了“三个感知”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研究中心将围绕“三个感知”核心建设内容,以感知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为引领,完善系统、加强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发展

2015年08月11日

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及服役安全评价技术团队

西南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辉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74
装备制造
团团队负责人陈辉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加工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西南交通大学“高速列车车体技术”创新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中国焊接学会四川分会秘书长;四川省人民政府特约专家顾问;《热喷涂技术》杂志编委;《涂装与电镀》杂志编委。陈辉教授作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的特约专家顾问,为四川省、成都市就发展轨道交通相关产业,提出了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速重载轨道交通关键特种配套材料及工艺装备产业的建议,建议得到了原省委书记刘奇葆、原省长蒋巨峰等主要省市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已逐步推广实施。现在成都已经形成了以新筑路桥为龙头的一批轨道交通关键装备、材料的一批新兴产业。2013年7月,获得四川省科技厅,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2011年1月,获得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计划,计划编号:2011185。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研究员1人。承担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发表科技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21篇;出版著作5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技成果1项;取得已授权专利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