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8个团队

2015年07月24日

新材料技术——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

常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苏旭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691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其他
苏旭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6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专利授权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材料表面处理热浸镀锌领域、材料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现代热浸镀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果已在株冶、上海宝钢等企业得到应用。与江苏国强、攀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600万元。

2014年11月14日

LED团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军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03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现代农业
中科院半导体所半导体照明团队,骨干成员的研究领域和专长覆盖LED产业上中下游各个阶段。承担多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围绕国家重大计划,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研究为切入点,探索半导体照明技术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突破了多项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团队曾经开发了具有正装、倒装和垂直结构的Si、GaN和Sapphire基的GaN LED芯片多种技术路线,与产业完全对接,具有为产业研发提供准Foundry的能力。 具有为研发和工程化技术开发提供测试分析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2015年07月27日

凹凸棒石黏土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爱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08
能源环保 新材料
研发团队负责人,王爱勤,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凹土功能材料应用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凹凸棒石粘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盱眙县凹土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盱眙凹凸棒石粘土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6人。多年来致力于黏土资源高值化利用及其功能材料研究,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是国内外发表凹凸棒石SCI论文最多的团队,获专利授权22项,出版《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及其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和《凹凸棒石黏土应用研究》2部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硅酸盐学会基础研究类二等奖1项,产学研创新成果奖1项。在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表面功能改性技术与纳米功能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出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纳米化技术、凹凸棒石纳米无机凝胶、凹凸棒石黏土高效棕榈油脱色剂、凹凸棒石黏土霉菌毒素吸附剂等多个产品,其中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技术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凹凸棒石纳米无机凝胶获2014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本研究团队依托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凹凸棒黏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为背景,以科学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以学科积累为基础,针对凹凸棒石黏土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材料复合和技术集成,加强源头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加强高端产品开发,重点解决科学问题,为凹凸棒石黏土产业链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解决项目源,同时为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为了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依靠科技推动凹土产业的科技创新,本着“优势互补、院地合作、讲求实效、产研共赢”的原则,2010年6月,盱眙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盱眙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二级法人单位)。中心建设得到2010年江苏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项目的支持。中心以“集聚人才、突破技术、服务产业”为宗旨,以高水平研究开发队伍建设和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的搭建为核心,以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为先导,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凹土产业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关键先进技术为目标,针对盱眙凹土的特点,开展科技攻关,开发了凹土系列高端产品,为凹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4年11月20日

绿色冶金与产品工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志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15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针对复杂资源转化效率低、流程长、产品附加值低等共性问题,以两性金属矿物资源、低品位复杂共生矿、冶金化工二次资源为对象,围绕电冶金、外场冶金、清洁冶金过程,以相态调控为核心,建立电化学新过程、材料提纯新方法、复杂矿物清洁转化与工业固废产品转化共性方法,形成矿物处理的矿相活化、电解离与结晶关键技术,实现资源高效清洁转化工艺绿色化和产品高值化。

2014年11月25日

凹土新材料郑茂松研究员团队

中科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团队带头人:郑茂松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2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从事凹凸棒石粘土研究三十多年,研究员2名,研究生7名,具有矿业、化工、测试、材料、标准化等专业人员。2012年完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凹凸棒粘土(GB29225),2014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凹凸棒石粘土制品》(包含12个产品)(JC/T2266-2014),2014年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获全国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3年度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奖。

2014年12月03日

高效太阳能发电系统及装备研制团队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宋贺伦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05837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开展高倍聚光型光伏(HCPV)系统集成及工程化应用,基于光学、机械、材料、电子、热力、控制工程等交叉学科关键技术,结合模组封装工艺、组件加工、光电传感系统设计、电源管理系统设计、散热设计等技术及加工工艺,开发出了高倍聚光型光伏发电系统,已实现超过30%的聚光模组光电转换效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技术、及工程化开发经验。

2014年12月04日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盱眙凹土研发中心陈新德团队

盱眙凹土能源环保材料研发中心

团队带头人:陈新德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团队编号:05844
能源环保 新材料
能源化工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集成技术研发中心立足于加快理论实践转化、研究成果产业化所建立的实验室。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为出发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积累,本实验室成功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用于万吨级秸秆水解发酵制备生物丁醇技术。在此基础上,本实验室还开展了秸秆通过生化转化制备生物燃气(沼气)、细菌纤维素、微生物油脂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时,本实验室通过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研究了合成气制备低碳醇、高碳醇、秸秆制备糖基表面活性剂和聚氨酯等高分子树脂以及凹凸棒石和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综合应用等多条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工艺技术。除此之外,本实验室还在产业化进程中开展了有机废水生化处理、废弃塑料制备润滑油等研究,不仅解决了工业上的各种污染,还能变废为宝,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能源化工实验室负责人为陈新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实验室现有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4人、研究实习员5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人,还有部分项目聘用人员。能源化工实验室负责人在石油化工系统工作近二十年,从事过技术改造、科研开发、长远规划的制定、装置的基本建设、设备维护、装置开车调试,熟悉了解掌握石油化工工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007年4月以来一直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工作。长期从事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发酵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到目前为止,承担并参与完成了广州市、广东省、中科院、“863”、 国家科技支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及地方支持的等40多项科研项目。在物理化学学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Biotechnology Advanc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Applied Energy,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Renewable Energy, Biomass and Bioenergy,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Biotechnology Letters, Applied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被EI/SCI收录,申请了22项专利,11项授权。曾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到目前为止,本实验室和实验室负责人承担并参与完成了广州市、广东省、中科院、“863”、国家科技支撑、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及地方支持的等50多项科研项目。通过与广东、浙江、辽宁、山西、江苏等多个省市的企业合作,上述研究成果的产业进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5年02月15日

云创

南京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潘郁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5914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能源环保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现代农业 其他
理念:开拓、创新、诚信、实干。 队伍:成员中有3名教授、6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8名博士,长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合作科研,已经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等专业研究生一百多名。 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ERP、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咨询和系统研发;物流运筹设计与规划;科技项目评审咨询;科技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和行业发展规划;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灾害求援和危机处置预案编制,应急资源配置和求援能力评估。 优势:人才荟萃、技术先进;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为一体,以人工智能和组合优化为决策机制,以Internet为开发和运行平台。 目标:用户的效益。我们转让的不仅仅是科研成果,更包括卓越的服务。 特点:商务智能、Multi-agent协同 。 核心技术:多源异构环境中的信息融合;Web信息收集技术(网络爬虫、网络蜘蛛);智能推荐;Web环境中客户行为分析;大数据环境中的泛化聚类和同构分组,供需智能对接和数据挖掘;Web环境中的虚拟情景技术实现;云计算中的智能方法和技术;信息资源池管理方法和技术;基于Ajax架构,运用C++、.Net、JAVA等编程的电子商务系统;现代集群智能算法

2015年07月03日

环保型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张伟
职称:中级
团队编号:06226
能源环保 新材料
本团队共十人,学历都在硕士以上,其中教授一名、副教授三人,讲师六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团队负责人毕业于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长期从事有关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丝纤维及织物的后整理研究,工作以后又进一步深入该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范围拓宽到其他纤维和织物。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多次参与国际丝绸会议并发表相关论文,主持并完成江苏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建设学科开放项目一项,发表论文获盐城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正在申请发明专利一项,成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团队成员正在申请发明专利多项,成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完成一项盐城市工业科技支撑项目及多项校级科研项目,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一项,团队具有非常好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

2015年07月07日

可持续发展材料和环境研究团队

西交利物浦大学

团队带头人:Chee Seong Chin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6259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其他
Chee Seong (CS) Chin,副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CS博士毕业于英国斯旺西大学,十余年来从事纤维混凝土的研究,曾获得2002年英国结构工程师协会的Jubilee大奖。CS是英国Propex Concrete Systems公司资助的纤维设计软件开发的项目负责人。至今获得累计超过500万人民币的研究资助,并发表了超过45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CS目前是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市政工程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并且曾受邀参加江苏省科协与英国总领事馆组织的研究论坛并作大会报告。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3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全部成员均有海外博士学历。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际研究基金4项,校内资助项目二十余项。发表英文论文350余篇,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1650万元,实验室及相关设备投资达4500万元。

2015年07月07日

高性能超细晶镁合金薄板产业化关键技术——马爱斌团队

河海大学

团队带头人:马爱斌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286
新材料
马爱斌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获得者、国家留学基金委 “重点高校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出国研修计划”资助对象。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美国TMS学会会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江苏省金属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侨界专业人士联合会理事等。长期从事材料制备、材料组织细化、微观组织与性能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超塑性及高温变形机理研究”(59571004)、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镁基复合材料高应变速率超塑性”、江苏省应用基础研究“金属板料超塑性成形计算机预测及厚度应变控制” (BJ98005)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近海风电场维护设备和维护技术调研分析”(专题合同编号:2006BAA01A27-3)子课题“海上风机塔架的防腐技术”等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短纤维石墨双重增强铝合金”(B587011)、国家“八五”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子课题“铝基复合材料活塞中试生产技术研究”(85-10-02-20)、科技部“九五”攻关重点项目“稀土在冶金及纺织中的应用”(99-A30-02-07)、江苏省“九五”攻关重大项目“高速车用增压柴油机复合材料活塞”(BG98011-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形变热处理对多种金属丝材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BK99206)等10余项。现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其中:中国发明专利9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另受理中国发明专利10项。参与编写了《复合材料大全》中塑性变形有关章节(主编:沃丁柱、李顺林,化工工业出版社,2000年)和《Magnesium Alloys Design, Processing and Properties》中超细晶镁合金SPD加工与性能有关章节(INTECH出版,2011年。ISBN:978-953-307-520-4),主编《现代工业训练教程-金属热处理及质量检验》(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在《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百余篇。

2015年07月08日

三维打印技术

南京师范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继全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6305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杨继全,男,博士,教授,汉族,安徽界首人,1973年9月出生,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三维打印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三维打印(亦称快速成型、增材制造等)。获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2),美国Clemson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教授(2010-2011),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2),江苏省333工程第3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3),江苏科技创业导师(2012),第十一届南京好市民(2012),江苏省三维打印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13),中国3D打印产业联盟顾问,南京三维打印学会理事长(2014)。 本团队拥有成员60余人,其中固定人员41人,高级职称29人,博士28人,学术骨干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5人;拥有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321”计划)重点扶持项目获得者1人;2013年度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2011至今实验室成员主持科研项目45项(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9项),项目经费2027.2万元;实验室成员发表署名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学术论文192篇,其中SCI收录66篇、EI收录62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署名第一发明人的授权发明专利2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