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纪秀林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张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咨询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接成功
  • 刘平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439个团队

2015年07月21日

工程热物理与传热技术—何雅玲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何雅玲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60
新材料
何雅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获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宝钢特等奖。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8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9人、副教授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7项。发表SCI论文60篇,获专利授权1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在传热与电子散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海信科龙电器、中兴通讯、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1级重点学科,建有1国家重点实验室、1国家工程中心。

2015年07月21日

材料学与微观组织优化技术——孙军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孙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70
新材料
孙军,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6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9人、副教授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60篇,以第一完成人在《nature》上发表论文1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 本团队依托学科为国家1级重点学科,建有1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工程中心。

2013年10月01日

环保陶瓷与新能源陶瓷技术——吴建锋教授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吴建锋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74
新材料
吴建锋,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工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湖北省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工业陶瓷、新能源陶瓷、环保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原料标准化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 吴建锋教授和徐晓虹教授、王国梅教授、水处理专家,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及经济管理团队等组成了跨学科高水平科研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大量国家973、863、国家支撑和省市攻关计划项目,为海印集团、科达机电、中国铝业、宝安集团、中博建设集团等数十家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科技服务,共建了六个陶瓷产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40余项。主编国家重点规划教材《材料概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概论》及《材料物理》等。培养了大批工业陶瓷高层次人才。

2013年10月02日

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万立骏院士团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万立骏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2
新材料 其他
万立骏院士长期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的交叉科学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化学会主任、环太平洋国际化学大会国家代表、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5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1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000万元以上。

2013年10月02日

先进功能膜分离技术——刘必前团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刘必前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33
新材料
刘必前,研究员,江苏省2009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9年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自1982年以来先后从事高分子合成、橡胶、塑料、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在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高分子膜的制备技术、工艺和精细化工材料等方面有突出成就。本团队有从事功能分离膜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后1人。在SCI刊物以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84篇。申请专利136项。在新溶剂再生纤维素、改性聚烯烃微孔滤膜,先进储能新材料等方面有突破性研究进展。

2013年10月02日

新材料技术——陈达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带头人:陈达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46
新材料
陈达,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核技术材料与应用。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8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课题组成员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支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以及各类横向课题等项目40多项。已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2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金属防腐涂料、核辐射防护装备以及复合材料制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与无锡麟龙铝业有限公司、扬州锦江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康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省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2013年10月02日

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张德坤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德坤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51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张德坤,1971年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动磨损及疲劳、微摩擦学、生物摩擦学、矿山机械可靠性。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摩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会员、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先后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九届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矿业大学“十佳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现有研究人员56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7名、博士后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6名。研究所现有实验设备208台(套),总投资1800多万元,实验室总面积778M2。生物摩擦学科研团队自成立以来,在葛世荣所长(现中国矿业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开展了以矿山耐磨材料设计及摩擦学性能评价、摩擦学非线性理论、生物材料及摩擦学、微机电系统摩擦学、复合材料摩擦学、救灾机器人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所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煤炭部科研计划项目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留学归国人员基金和多项人才基金等20余项研究课题。目前科研团队已取得多向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现已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有40余篇被SCI收录,80余篇被Ei收录,获专利20余项,特别是特别是医用钛合金表面陶瓷化技术获得美国、欧盟和国内专利。研究所目前为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矿山机械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欧盟COST533科技计划亚洲区域唯一合作成员,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摩擦学中心以及中英生物摩擦学联合实验室中国合作中心。

2013年10月02日

化学团队——郭荣团队

扬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荣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360
新材料
郭荣,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胡效亚,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青年化学奖”、 全国“优秀青年化学奖”、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 “333”工程培养人选,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8人,其中博导12人,教授26人、副教授43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1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60余项。发表SCI论文620篇,获授权专利7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其中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在软物质化学与材料、超分子与合成化学、电化学与电化学传感器、环境材料化学、食品化学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中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与本专业相关的应用化学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分别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点,先后与8家企业共建联合工程中心,与6家企业共建研究生创新工作站,建成了江苏省化学化工新技术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研发成果的转让和产生的经济效益达4000万元。与扬州元亨新材料有限公司、云南普尔顿企业集团、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585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无机材料制备技术——崔爱莉 团队

清华大学

团队带头人:崔爱莉
职称:副教授
团队编号:01364
新材料
崔爱莉,教授,研究方向:无机材料制备。曾承担过的项目有钛白粉后处理工艺和机理研究,纳米功能碳酸钙制备,电解法制备氧化亚铜工艺,功能配合物的制备和磁性研究。近十年,承担承担和参加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与国内外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的项目有“石墨为电极电解制备苯六甲酸”,“钛白粉表面包覆工艺和机理研究”等。发表SCI论文一百余篇。近十年科研总经费达200多万元。 寇会忠,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人,教授2人。近十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8项。发表SCI论文一百五十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

2013年10月02日

功能性纺织品研发-高强团队

南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高强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381
新材料 其他
高强,南通大学研究员,江苏省产业用纺织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近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活性炭纤维及其应用、生化防护面料及服装、特种纤维纺纱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江苏同康活性炭纤维面料有限公司、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多项成果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13年10月02日

高性能金属材料的轻量化、功能化设计及表面防护技术——王章忠团队

苏州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宜怀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04
新材料
王章忠,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持或主要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国家计委重大工程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纵向科研课题30多项,企业委托课题多项,主要参与研发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主编全国高校规划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百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4人,其中教授1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项。与南京三邦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斗升金属热处理加工有限公司、江苏康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550余万元。

2013年10月02日

新型功能材料与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团队

盐城工学院

团队带头人:许琦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415
新材料
许琦: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网络评议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培养对象,盐城市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8,其中硕导3,教授2人、副教授4。近五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2项,国家中小型创新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36篇,获专利授权8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燃煤烟气脱硝、脱汞和生物功能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与江苏东大热能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天波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4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