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438个团队

2015年08月13日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蒋兴宇团队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团队带头人:蒋兴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70
生物技术与医药 新材料
蒋兴宇,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组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6项。发表SCI论文53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在纳米生物检测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北京、浙江、广东等地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15年09月01日

离子液体清洁过程与节能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张锁江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075
能源环保 新材料
团队带头人张锁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委会主任、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40余人,其中博导8人,研究员12人、副教授28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获专利授权6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在离子液体基础及工业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乙二醇、MMA、烷基化等成果已在乙二醇工业示范试验关键技术开发、异丁烯/叔丁醛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清洁工艺、离子液体催化碳四烷基化的新工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燕山石化、扬州奥克、山东易达利、河南盛源、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9000余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先进材料强韧化原理与技术——王慧远团队

吉林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慧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106
新材料 其他
王慧远,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共6项。发表SCI论文107篇,获专利授权12项。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在金属材料强韧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新型高性能热作模具、高强韧铸铁材料、新型高强韧镁合金轧板等成果已在机械、汽车和交通等领域得到应用。与一汽集团、山西银光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低温超导磁分离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团队带头人:栾兆坤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46
新材料
栾兆坤,主要从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新型膜材料与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现代化产业技术、新型纳滤膜、疏水膜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以及低温超导磁分离技术工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863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18项并实施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陈浩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直接领导并参与了国内多项大型超导磁体工程技术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调试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以及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省部级重大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级新产品认证,列入国家限制出口技术名录多项。本团队拥有核心成员约12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近3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9项。发表SCI论文31篇,获专利授权7余项,在申12项。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纳米金属材料---卢柯团队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卢柯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56
新材料
卢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实验师4人。近5年来总经费2600余万元。近年来,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纳米孪晶铜、纳米结构钢铁材料等方向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中、美、法和欧盟等发明专利20余项,正在申报专利5项。

2013年10月01日

能源环保及新材料——王树东团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王树东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70
新材料
王树东研究员为国内能源环境催化领域知名教授,职务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能源环境研究部部长。主持完成和正在承担的 “863”、“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计20余项,并负责完成多项工业应用项目。项目团队成员在能源环境催化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15年08月28日

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技术——黄富强团队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黄富强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88
能源环保 新材料
黄富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 上海市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浦江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0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近年来围绕新型太阳能和先进储能应用,在材料设计、材料制备和器件集成方面做出了深入而系统的创新性工作,形成了“国际特色”的新能源研究。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973项目课题 2 项,国家863重点项目 1 项,国家自然基金杰青、重点基金、创新团队等 5 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5 项,上海市项目 7 项等。发表Nature Mater.、Nature Commun.、JACS、Angew. Chem.、AM、EES等SCI论文300余篇,总引用超过6000次,10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最高单篇引用超过380次;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含国外20余项)。 本团队在CIGS薄膜太阳电池、石墨烯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明了CIGS电池的低成本技术,并在国内率先完成兆瓦级中试,电池效率达18%以上;发明了高质量石墨烯材料与相关产品的大规模低成本制备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储能、防腐、催化等领域,目前正与美国康宁、上海华谊等公司合作进行产业化开发。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功能纳米碳材料团队

省产研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团队带头人:李清文
职称:研究员
团队编号:01193
新材料
   李清文,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所长助理、先进材料研究部主任。    该团队拥有骨干成员25人,其中博导3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7人。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总装预研项目、军品配套项目、总装产业化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百人计划、973子课题、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江苏省成果转化重大专项等;发表SCI论文70多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团队在轻质高强碳纳米管纤维、石墨烯气凝胶、智能变色及器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成果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在航空航天、国防装备等工程中得到试验应用。团队与华为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703所、苏州阿罗米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赛菲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

2015年08月12日

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团队

北京化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杨小平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17
新材料
杨小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在“十五”、 “十一五”期间及正开局的“十二五”,中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国防军工、科技部国际合作、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中韩政府间、法国EDAS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专利申请/授权30项,鉴定成果3项;另外转化工业化成果和技术数项,如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碳纤维导电纸、碳纤维预浸料及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等。团队获得201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同时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电和汽车等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功能高分子材料技术、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罗运军教授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罗运军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19
新材料
罗运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小组组长,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总装备部某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0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近6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总装重点基金、科工局基础科研等共18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专著6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水性聚氨酯、阻燃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阻燃水性聚氨酯成果已在织物涂层整理剂等领域中得到了应用。与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3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万元。

2015年08月07日

北京市纤维素及其衍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邵自强团队

北京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邵自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23
新材料
邵自强教授,长期从事纤维素产业化研究,现任北京市纤维素及其衍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纤维素行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曾主持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撑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北京市科委与教委项目等科研60余项,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三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汉、英、俄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1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6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北京市科委、国家发改委项目等共15项。发表SCI论文18篇,获专利授权15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三等奖2项等。已取得多项鉴定项目,技术工程化转化多项: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混合醚酯系列产品工程化100吨/年制造;聚阴离子纤维素10000吨/年生产线设计建设等。耐候性羟乙基纤维素技术在2000吨/年生产线上试制与推广,液晶用三醋酸纤维素制造技术中试放大以及产品在关企业使用项目稳定品质优良;中心还开发了NC质量检测系统,在多家企业得到推广使用。与中国兵器集团、北京建筑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四川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力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山东一滕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3000多万元。

2013年10月01日

催化新材料

大连理工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安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01255
新材料 其他
王安杰,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馏分油深度脱硫和脱氮工艺和催化剂等。 曾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金,负责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1项高校骨干教师计划项目和1项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 目前负责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根据含硫和含氮化合物的本征反应特性构建高效脱硫和脱氮催化反应体系”(20333030),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加氢脱氮反应机理研究及深度加氢脱氮催化剂的研制”和1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馏分油超深度脱硫催化反应新工艺及其催化剂的开发”,并承担1项中韩合作基金和1项教育部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