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专家、团队、院校、需求、企业在线对接

  • 南京光启机电有限公司与聂俊对接成功
  • 盐城市瓯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俞磊对接成功
  • 周升旺与江苏海枫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功
  • 王正博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层次人才与外国专家服务处对接成功
  • 王庆富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与服务处对接成功
-
2036个团队

2023年08月21日

智慧环保中心—翟俊团队

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翟俊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26
能源环保
翟俊,重庆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智慧环保中心负责人,全国“水业杰出青年”、首批“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际水协(IWA)人工湿地专家组委员,中国地区协调人。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25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博士后6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5人。在流域与工程技术、城乡水务、工业废物治理及资源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开发了超高标准长效除磷填料、水陆协同水陆协同城乡水环境提升技术、钢铁酸洗废水零排放资源化技术以及“银鲨鱼”水下原位净化装置等技术产品装备,技术成果纳入环保部《环保技术国际智汇平台百强技术》,国家部委《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部分研究成果写入国家《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标准》。技术成果已在重庆、江西、贵州、江苏、四川、广东等地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污染水体治理、流域水环境质量综合提升等项目中应用。 近5年,团队成员主持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50余项,参编国际、国家标准4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2023年08月21日

智慧建造团队

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

团队带头人:孙浚博
职称:
团队编号:10425
能源环保
孙浚博,博士毕业于世界百强大学-西澳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智慧工地信息化、固废资源化在建筑领域的高效利用、3D打印智能建造等。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42篇,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7项,先后主持参与中国、澳大利亚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项目7项,参加十余次国际重要会议并作学术汇报,在学术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 团队指导老师王翔宇教授,原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现全职回国加入华东交通大学,任土木基础设施智慧建维研究院执行院长,曾任澳大利亚国家基金委专家委员会委员(ARC College of Experts,对标美国NSF division director);2022年11月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工程),欧盟科学院院士(EUAS),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22年建筑与建造/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三大领域高被引文章数量全球排名第一(21篇),澳能集团(Woodside,澳大利亚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前首席科学家及讲席教授(34岁)。 团队先后承担国内外项目60余项,获得超过1500万澳币科研经费,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上做过40余次的主题报告,发表论文450余篇,SCI/SSCI收录近400篇(中科院SCI分区1区期刊近50篇),被引接近4000次,H-index高达28。 王雨飞,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士学位,现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工程管理博士,研究方向包括固废混凝土、人工智能、智能建造、非饱和膨胀土等。现担任重庆大学溧阳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工程学院澳大利亚校友联谊会副会长,澳大利亚苏维研创中心特聘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内外科研项目8项,发表及在投SCI高水平论文12篇,登记软件著作权两项。

2023年08月17日

西工大智能驱动研究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窦满峰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24
装备制造

2023年08月17日

高分子科学与技术——功能杂化高分子材料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马晓燕
职称:
团队编号:10423
新材料
马晓燕,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大学化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5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团队承担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在杂化分子材料、特种功能杂化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团队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3年08月17日

辐射感知与调控材料及器件—徐亚东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徐亚东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22
新材料

2023年08月17日

光电成像技术——红外高光谱气体探测器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赵永强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21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2023年08月17日

有机热管理材料与模块团队

西北工业大学

团队带头人:张秋禹
职称:
团队编号:10420
电子信息 新材料
张秋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0人,其中博导10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5项。发表SCI论文500篇,获专利授权8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热管理材料、分离材料、仿生智能高分子、微纳米复合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高纯度、高焓值、窄融程相变储能材料已向航天科技一院703所供货,年供货量达百公斤。与中航科技、中国兵器、陕煤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三千万元。

2023年08月17日

半导体光电技术——激光电池芯片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苟于单
职称:副研究员
团队编号:10419
电子信息 能源环保
本团队依托“姑苏半导体激光创新中心”、“无线能量传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产学研用”的模式下,攻克了激光电池芯片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高效率激光电池芯片小批量生产。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3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在MOCVD材料生长、激光无线传能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808 nm激光电池芯片已在无人飞艇、长航时无人机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华为、中国电科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23年08月17日

橡塑材料复合成型技术——郭少云教授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郭少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18
新材料
郭少云:教授/博导,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5人,教授/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7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2项,面上项目或青年基金14项,国防科工局或军科委项目8项,科研总经费达7500万元。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获专利授权10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 团队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新技术、新理论研究,尤其在高分子力化学、聚合物成型加工过程中的形态调控、聚合物加工新方法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发明了PVC力化学自增塑技术以及PVC力化学原位增容技术,解决了PVC塑化剂迁移毒性难题;率先揭示了聚合物及其复合体系在微纳层叠复合成型过程中的形态结构演变规律,发现了微纳层叠复合结构的新界面及功能特性,创制了国际上首台套万层级微纳层叠复合装置。团队重视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明的PVC力化学自增塑技术和微纳层叠复合技术等均已成功实现工业化转化,创造数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2023年08月17日

先进材料成型——刘剑团队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刘剑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17
装备制造 新材料
刘剑,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极端制造分会会员、中国刀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智能工厂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专家联谊会理事、四川省金属学会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团队拥有骨干成员约5人,其中博导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篇,获专利授权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在数控刀具、钛合金高压气瓶、耐磨及防腐零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成飞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近1000万元。

2023年08月17日

四川大学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四川大学

团队带头人:王玉忠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16
新材料
依托于四川大学的“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由国家发改委2009年批准的首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我国在环境友好材料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重要研究基地。实验室在主任王玉忠院士的领导下致力于解决量大面广的通用高分子材料发展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高分材料阻燃与高性能化、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循环与升级回收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科技成果奖13项。同时,团队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主战场的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引领学术方向,攻克瓶颈技术,解决产业痛点。团队在10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40余项国家级项目,从基础做到应用,最终实现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不仅引领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并且研发出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技术,同时推出了颠覆行业的产品,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关技术已获授权发明专利 180 余项,专利实施应用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

2023年08月17日

增材制造(3D 打印)技术——李涤尘教授团队

西安交通大学

团队带头人:李涤尘
职称:教授
团队编号:10415
装备制造
研究团队依托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在高分子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智能材料的增材制造等方面取得进展,多项技术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一套支撑产品快速开发的快速制造系统,研制、生产和销售 16 个型号的激光快速成型设备、快速模具设备及三维检测设备。同时开展快速原型制作、快速模具制造以及逆向工程服务。在增材制造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 3 项,省部级一等奖 4 项,在增材制造领域获得发明专利 400 余项。